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高衙内新传

第十三部 燕云(下) 第三十六章

高衙内新传 斩空 6059 2022-11-07 10:56

  颖在二龙山宝珠寺持斋,这诰命也未必须得她当面自越者,孤独就是永恒伴随高强的宿命,也不是接不接回蔡颖所能改变的。然而高强目下要考虑的,却是这个妻子要不要接回来。

  自从蔡京重病致仕回了杭州,蔡攸亦放了杭州守臣,去年蔡京的亲弟、赋闲已久的蔡又死了,这个数十年来在大宋官场风光无限的家族便走向了败落。所谓的败落,当然不是说象大观园那样败的一无所有,蔡家子弟敦学力,单凭自己的本事也能考中几个进士,再有梁士杰和高强有意无意的照拂,仕途总不会比其他的官宦世家差了。然而迄今为止,蔡家连一个两制官都没有,和蔡京在时的荣光终究不能相比了。

  此外,原先蔡京之所以能呼风唤雨,与他一手把持大宋选士大有关联,身边有一群门生党羽为他摇旗呐喊。然而蔡京致仕之后,其地位迅速被高强和梁士杰这个联盟所取代,再加上梁师成掌内苑,高俅掌三衙,童贯掌西军,这个联盟的威力甚至比蔡京在时更要强大。大凡在官场为官者,最重要的就是站队,当蔡京大势已去,再无再起之能,其党羽但凡能转脚跟的,纷纷都转投梁士杰与高强门下,叶梦得因附高强而得骤拔翰林学士知制诰,眼看就要入宰执为官,更是给这些旧日的蔡党成员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如此两年下来,蔡京在官场中所能发挥的影响力与日俱减。几乎要被人淡忘了,而据一直在杭州看顾蔡家地燕青所言,蔡京自回杭州之后一直是深居简出,安养老病之躯,其精力和头脑亦是每况日下。而蔡攸虽然知杭州事,但他与梁士杰素来不睦,而高强与梁士杰的关系又是人所共知的融洽,自来人情有冷暖。更加没有人来和他走动了。

  如此看来。蔡家对他高强已经不可能构成什么威胁。当日使得蔡颖与他立场相对的外部因素都不复存在,好似是可以好好过日子了吧?却又不然,当初令得蔡颖最终出走的,不但有其家人在权争之时的狠辣无情,令她无地自容,更有高强始则倚蔡京而起,最终却踩着蔡京的脑袋登上宰执的中山狼行径——起码在她看来就是如此。而高强也无从自辨。

  以蔡颖地刚烈个性,如今地时事又不足以改变她当初地看法,就算自己能放下当初的纷争,去接她回来,她就会回来不成?

  夜色渐深,街市的人声也渐次寥落,高强负手站在汴河畔,俯仰之间只是轻轻的叹息。

  “衙内。时候不早了。连日赶路辛劳,明日又有朝会,还是速速回府安歇的是。几位如夫人想也等的急了。”曹正上来,将一件大氅披在高强肩头,低声规劝。

  想起家中的几位爱妾,高强心中不自禁地一阵温暖,无论如何,这世上总还是有一个能让他放松休憩地所在啊……“不必了,天色太晚,莫要搅扰了家中妇孺,我便回博览会去歇一晚罢了。”

  时已四更,街市上的摊贩们收了生意,正在那里休息用饭,笑语渐渐不闻,照夜狮子马的铁蹄踏在汴京的青石路上得得作响,颇有些闹中取静的味道。不觉行到博览会门外,高强不经意地往上一望,却见二楼一角仍旧亮着***,心中微觉诧异,这是哪家商号,这个时候还不熄灯?

  命牙兵将宝马牵去后面洗刷,高强晃晃悠悠上了二楼,当时就是一怔:那亮着***的商号正是李清照的金石斋。自打去年上元节高强在金石斋赛诗词,亮了一首梅花词,结果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费了不少心思方才摆平,此后他为了避嫌,轻易也不往金石斋走动。比年军务,他东奔西走地也没多少时间待在汴京,偶尔回来一下,问起李清照,却知这位易安居士亦多在外收集金石古董,素常也不大在汴京,照这么算起来,俩人竟是有一年多没见面了。

  他走到门前,伸头进去张了张,门厅里望不见有人,屏风后隐隐有人影晃动,只不闻说话声。高强伸手在门扇上敲了敲,扬声道:“可有人在?小生高强造次了。”

  话音刚落,那屏风后有女子声音啊了一声,随即便听见李清照地声音响起:“高相公么?深夜之中,男女多有不便,敢问相公可有甚事?”

  真是李清照回来了?高强大奇,心说什么事情让她忙到现在还不睡,刚想进去看个究竟,又想起李清照说道男女不便,此时究竟不是现代,不好私相授受的,只得将脚步停住,又道:“易安居士,许久不见,不意今宵得会,洵为机缘。下官本是经行至此,偶见***,因而上前探问,既是夜深不便过访,望居士早些安歇,待来日再行登门。”

  转身方行,却听身后李清照道了声有僭,又道:“妾身今日方返京师,本待命人投帖求见相公,今日却是得巧,明日妾身将登门造访,望相公拨冗赐见为感。”

  高强说来日登门,八分是客套,不想听李清照的口气,竟似是当真有事要来见自己,心中不由又添几分好奇,怎奈对方依足礼数,摆明了不会深夜见面,只得权且应了,自上三楼地后室歇息。

  其实也睡不了一会,只是洗个脸,换了身衣服,用了些茶点,便又要出门上朝去,这还是亏得哲宗时为了照顾文彦博老臣上朝,将朝会时间改在五更,倘若还是象以前那样五更朝会,高强现下就已经迟到了。

  今日并非五日朝参,赵御紫宸殿与群臣议事,上朝者皆两制官以上者。头一个出班奏议的就是梁士杰,所说便是昨日他与高强所议地收过桥税之事。看来这件财政难题委实令他头痛,压力亦是不小,故而赶不及地要请圣裁。

  果不出梁士杰所料,这件差事一经提出,当即遭到御史台的劾奏,理由正是他昨日对高强所说的“关者讥而不征”这道理。在现代读书时,高强时常对儒家大臣的这种习惯深为无奈,古人亦曾说过刻舟求剑的寓言。时事日新月异。圣人就算真是大能。所悟的道理也会过时,况且如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宋转型期,中华从秦汉的古代帝国时代正式走出来,已经掀开了近代化地序幕,如何还能抱着老观念不放?

  但习惯了这时代人地思维之后,倒也能理解几分。汉文明最为辉煌地时期,无疑就是秦汉之时。那个时代的光彩照耀到千年以后,使得国人向往不已,因而对于那个时代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在没有明确的反例证明其不成立之前,总会尽量加以保持,毕竟沿用成功的经验,总比摸着石头过河要强。

  他在

  着性子听梁士杰和御史台的几位谏臣对辩,彼此都是说起话来那叫一个听不懂。听到后来困劲上来,险些打了个哈欠,总算脑子够警醒。迅快忍住,化作一个颇为古怪的笑容。

  这桩过桥税地奏议提出过于仓促,梁士杰事先没有和何执中、郑居中等同党通过气,因而参与辩论的只有他一人,郑居中在旁边干着急插不上嘴。他好歹是跟着高强赚了几年大钱,一听梁士杰提出的奏议,就知道此事和高强脱不得干系,拿眼睛去看高强时,没看到他险险打的哈欠,却看到高强古怪的笑容,还以为他要出来说话,忙赶着给高强铺路:“陛下,本朝理财圣手,莫过高枢相,何不咨询于他?”

  高强看了看郑居中,心说你倒灵光,不用对台词就能串场,了不起!当下亦出班道:“陛下,臣适才听诸位台端之奏议,多谓这过桥之税,不合古制,臣今请问诸台端,汉时家累万钱则人目为富户,而今虽中人之家,藏钱五十万者不以为奇,敢问古制何以治之?夫三山浮桥,夺天地之造化,黄河天堑自此变为通途,国家为此行大役,靡费钱粮无数,两河与京畿百姓皆受其大利,此为用之于民者,自当取之于民,何谓讥而不征?”

  在理财这个问题上,当朝无人敢与高强对辩,当年张商英为相不久气势正盛,却因钱法和田制这两件事吃了高强的大亏,就此止步于中书侍郎,最终黯然下台,这前车之鉴,臣僚如何不思?因此一看他出来,那几个谏臣竟是不敢再说,这也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赵登基以来国内屡兴大役,对外又频事征讨,若没有高强连年的理财妙手,随便换什么人上台,都是一筹莫展,赵对高强的信重亦是大半来源于此,谁敢与他争竞?

  赵适才听梁士杰和几个谏臣对辩,也是听地索然无味,今见高强出来,精神亦为之一振,笑道:“高小爱卿雅善理财,所论必是妙地,愿闻其详。”

  高强抖擞精神,将这过桥税的计划解说一遍,大抵是原先这黄河两岸人货往来,都由摆渡,中间冬季枯水时可用浮桥,不过用几个月,随兴随废,每岁靡费船资无算,而今建立永久浮桥之后,百姓皆受其利,不但省却许多资财,过河的效率亦大为提高,其惠民之处无虑亿万,当可计其半而征税,则民不烦而官受其利。

  然而过桥税易收,却难以在短期内回收大笔资金,因此高强建议朝廷发行三山浮桥国债,以三山桥税偿还,而为了保证这笔钱能专款专用,不在以后地漫长岁月中被挪用,高强索性奏议由大通钱庄一体承销,三山浮桥的桥税收取和有关国债的还本付息,皆由钱庄为之,不需朝廷添一员差,增一文俸。

  赵听了半天,好似与当初高强发行债券以应付招安梁山军费的举措也差不了多少,既然有前例,便可照准,他所关心的只是此事能生钱多少。高强事先也没有派人调查这浮桥的人流和物流量,当下只得按照昨夜梁士杰所说的,报了个四百万贯上去,就只是这个数字,已经足以让赵大大惊喜一下,这可是大宋全国一年官俸的四成啊!

  实则高强此时心里盘算的还不止于此,如今燕云战事方起,军费已经吃紧,按照赵这皇帝的轻佻个性,花起钱来手心都是漏的,谁知道他以后几年要搞出多少事来?这理财犹如打仗,一定要留预备队,而如今短期内寻觅不到大宗的财源,就得从国内挖潜上想办法。债券,这个在现代仍然被视为集合群众资金、形成资本的良方,经过梁山军费、三山国债这两件事之后,势将深入人心,将大宋国民手中庞大的资金调动起来,他日若是燕山有事用钱,只须大通钱庄一发债券,那些被历代君臣惦记了无数次的百姓手中藏钱,自可以最快的速度投向需要它的方向上去。这才是金融机制最大的力量所在,亦是儒家治国理念中所绝难及者。

  当下朝议已定,委任大通钱庄设立三山浮桥司,专责国债发售与过桥税征收之事,其余官司皆不得过问。赵并大笔一挥,又给这个浮桥司题了一个匾,此乃其个人一大爱好,高强自须凑趣,好在赵的书法好过后世某个糟蹋山水的辫子皇帝太多,此举也不算捏着鼻子拍马屁。

  此事议过,有尚书左丞张克公出班奏议,说道登州守臣王安中遣使来报,有北地女真与东夷高丽奉表入朝,因此二国皆为辽之旧属,王安中不敢擅专,已将二国使者皆置于馆舍,一面飞请朝廷指挥。

  赵闻报,便问群臣该当如何。这朝堂上几乎没有一个糊涂蛋,一听是辽国的旧属国奉表来朝,眼光齐刷刷都看高强,燕云大略都是你一手主张,不问你问谁?

  高强刚刚退回右班,此时责无旁贷,只好又出班来,奏道:“陛下,顷闻辽国与女真相争,其国主亲征,七十万大军败于女真之手,国中震动,士民离心,往往有举州军而降女真者,今二国遣使送款,亦为此征,料想辽国之大势已去,虽化外之民亦得其实也,斯诚本朝幸事,亦陛下之洪福也。”

  赵如今方才三十多岁年纪,登基以来四海宴平,用兵于西北、西南乃至燕云皆获其利,未曾遭遇什么挫折,因此最喜事功,听见高强说辽国这个百年大敌大势已去,当时喜不自胜,笑道:“如此说来,卿家以为当受二国之款?”

  哪知高强却摇头道:“却又不然,我朝与那辽国百年盟好,新近又收四州之地,皆以盟好为名,今若公然受款,其败盟之意甚明,势必失信于人,非但令北地之人不直国朝,且亦无信义著于新交之国,能望其日后畏威怀德,事我国以礼乎?”

  此论一出,人人侧目,心说举兵收复燕云的也是你,说要坚守与辽国盟约的也是你,话都让你一个人说尽了!赵在龙椅上听了亦是纳闷:“爱卿,这也不成,那也不是,如之奈何?”

  高强拱手道:“陛下,以臣之见,不妨令二国之使入京,听其言,观其书表,以得其情实,方好一一定夺。”他话音刚落,一旁有人出班道:“陛下,臣以为,那女真屡破辽师,其势方盛,我朝可受其使者,与议夹攻辽国,分其地而有之,此乃万世之基业也!”

  高强脑子嗡的一下,怕什么就来什么,要是打辽国这么简单,本衙内还费这么大劲作什么?这谁啊,这么能找麻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