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铁血丁香

第五卷 远东烽烟 第卅四章 血腥的1月30日

铁血丁香 狂歌走马遍天涯 7064 2022-11-07 11:03

  第五卷远东烽烟第卅四章血腥的1月30日

  1905年1月末的东亚好戏连台,让爱看热闹的世界人民目不暇接。当中国人捣鼓出“北京条约组织”,并且伙同美国人捣鼓出一个“环太平洋自由贸易联盟”的时候,在贝加尔湖以东的地区,数十万人规模的大型会战如火如荼的打响。

  1月27日,中国军队的第4集团军开始按照总参的计划有步骤的后撤。滚筒式的后移防御阵地在第4集团军司令刘猛的指挥下进行的井井有条,中国军队节节抵抗,逐步转移向预设的防御阵地之中。到1月29日的时候,全线猛攻的俄军已经把战线向前推进了8—10公里不等。

  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正面进攻的俄军明显感觉到当面中国军队的抵抗力度明显增强了。他们又撞到了那一堵难以撼动的火力墙上。

  1月30日,双方争夺的焦点在于色愣杜马至赤塔的公路沿线的重点区域。在横截公路展开的短短两公里热点战线区域,中国军队投入了2个师,俄国军队则投入了吓人的8个师,双方火炮的对比是801:803,旗鼓相当,而在轻武器火力上,中国军队的2个师甚至要超过俄国人的8个师。中国人的轻重机枪配比率太变态了,每个班都有一挺响尾蛇轻机枪,每个连都有一个火鸟重机枪班。而每个营都配置的独立迫击炮连(28门火弩02型60毫米口径步兵轻迫击炮标准配置)更是致命的战场杀手。

  后来给世界各国军事专家带来巨大震撼地战场大屠杀就发生在这一天、这一个区域。

  俄军在上午9点20分的时候开始进行了猛烈的炮火准备。据称俄军在方圆15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倾泄了15万发炮弹,相当于每个厨房大的区域内都有一发75毫米以上口径的炮弹爆炸。事实上。俄军把原本就不多的军火储备集中进行了倾泄,他们豁出去了。

  因为此时,俄贝加尔方面军总司令普加乔夫上将已经清晰地判断出了中国军队右翼勾拳的意图。没法不清晰了,因为此时中国军队可怕地豹式坦克群已经出现在了俄军侧后翼,锋芒直指奥诺霍伊。再怎么调整部署也已经来不及阻挡中国人可怕的装甲兵团的突击,只有孤注一掷击溃当面中国集群。再怎么说,当面之敌虽然火力强大。但毕竟人数上不及俄军一半。就是用人淹,也要把中国人淹死。普加乔夫上将打的就是这样血腥的主意。

  正是在这样的战场思维的指引下。“血腥地1月30日”成为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经典,而可怜的普加乔夫将军也被后世尖刻的评论家评价为“20世纪最愚蠢的司令官”。

  长达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把整个中国军队防区都恶狠狠的犁了一遍,在准备进攻的俄军看来,很难想象还有军队能在这样地炮击之后还保存好的战斗力……事实上还有多少人能生存下来都是个问题。士兵们把这样的炮轰称为上帝的惩罚。

  10点15分,恐怖的炮轰终于结束。冬日里和暖的太阳照耀在西伯利亚地冻土上,烟尘渐渐散去。中国军队的阵地上死一般的沉寂。密布的铁丝网七零八落,一线的战壕和掩体大部分也都崩塌。夷为平地。

  尖锐的哨声响起。整整6个师的俄军爬出了战壕,开始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前进。俄军炮火进行了进攻开始前的最后一轮急袭,前沿阵地又是遭受一番蹂躏。

  俄军士兵排列成整齐而漫长的一列列横列,缓慢而沉重地向中国军队靠近。整整8万人,一次性地在2公里长的战线上展开进攻,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还没有人这样干过。俄军士兵表情严肃,也不乏坚定。伟大地俄罗斯。抗击东方的侵略者,军官们就是这样教导他们的。况且,整整8万人的冲锋啊!谁能够阻挡勇敢的俄罗斯勇士的脚步呢?

  俄军士兵的脚步是如此沉重,因为他们每人背着200多颗子弹,2颗炸弹、铁镐、铁锹……他们每人的负重达到20公斤以上,而且他们的服装也很臃肿。他们被告知要一往无前的开展进攻。没有回头,直到把侵略者赶出国境线。所以,他们把一切战斗中要用到的东西全部背在了身上。

  他们在手执传统鞭子的军官的率领下,分几个波次,每个波次的士兵几乎都是肩并肩排成整齐的队列,斜举着步枪,步履缓慢地向中国军队阵地前进。

  在一具具潜望镜下面,中国军队的观测哨兵一览无余的观察着俄军的动向。在俄军毁灭性的炮火覆盖中,很多观测哨兵牺牲了,但是依旧有10多名观测哨兵顽强的幸存了下来。中国人天才的土木工程保护了他们的生命。

  当俄军进入前沿1000米范围内的时候。观测哨兵们吹响了自己手中的哨子。

  芝麻开门。中国军队奇迹般的从地底下冒了出来。

  说起来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只不过是把地下掩体挖的比较深而已。西伯利亚的森林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木材,中国军队的地下掩体建的有模有样。甚至还有军官俱乐部和士官俱乐部。当然,从地下钻出来的中国军人一个个都是灰头土脸的。毕竟只是临时性的地下掩体,而不是钢筋水泥的地下停车库,在俄国人那恐怖的炮轰下,不坍塌已经是不错的结局,从木桩的缝隙间震落下来的沙土显然让士兵饱尝了一顿丰盛的灰尘大餐。

  在8万俄军的对面,两个师地中国士兵进入了阵地。他们进入了原先的阵地。手忙脚乱的挖掘那些被炸坍塌的部分。有些地方实在破坏太严重,士兵们就用手中的工兵铲匆忙给自己挖个简陋的单兵掩体。每个班的轻机枪手都架设好了响尾蛇机枪,重机枪班地士兵们则把沉重的火鸟式重机枪也都抬了出来。每个营地独立迫击炮连也都忙碌的架设好了60毫米步兵轻迫击炮,在指挥官的指令下调整射击诸元。在他们身后3-4公里的位置,师属75毫米野炮开始根据前线观测的通报准备试射。

  当俄国人步履沉重的杀机延伸到防线前沿500米的时候,中国士兵们已经基本做好了战斗准备。国防军第35、36步兵师中大部分都是新兵,有战斗经验地士官在其中的比例也很低。他们只在前几天初次体验了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整整8万人排山倒海一样压过来的阵势无疑是恐怖的。战场上如此安静。只有老远俄军军官们严厉的口令声随风飘来,视野中就是黑压压的敌军,铺天盖地一层一层,压迫着新兵蛋子们的视觉神经,进而压迫他们的供血系统和呼吸系统,最终引发肾上腺素地各种反映……

  “稳住,不许开火!……”士官们开始此起彼伏的喊叫起来。对于其中大部分士官来说。恐惧也是此时的真实感受。但他们是士官,他们有责任在这样的时刻带给弟兄们稳定的情绪,有责任协助军官管理好士兵。

  “标尺400米!”观测兵大声传达着射击标尺数据。机枪手调整标尺的手都有些颤抖。

  “标尺300米!”100米地距离是如此漫长,以至于足够让一个人的灵魂从地狱到天堂又回到地狱。

  黑压压的敌军越来越近,已经可以看到俄军士兵脸上同样紧张的表情,甚至……可以感觉到敌人那同样沉重的呼吸。天知道。

  “标尺200米!”观测兵的声调都开始颤抖了。

  “稳住!稳住!不许开枪!”军官们开始发令。因为此时士官们也都已经紧张的说不出话来。根据上级的指令,要等敌人进入标尺100后再一齐开火。

  当最前面的俄军进入150米距离的时候,一名倒霉地俄军踩到了一颗在炮火下幸存下来地地雷。罐头盒大小的地雷瞬间炸飞了这名俄军中士地左腿。也瞬间炸开了所有绷紧的神经。两名紧张的中国士兵下意识的扣响了扳机。

  杀戮之门就这样开启了。

  ……

  大部分人都看到过丰收时节那麦浪翻滚的喜人景象。俄军无边无际的进攻队列就是这翻滚的麦浪,只是,“麦子”们翻到后,就再也起不来了。

  黑压压的人群就这样成片成片的倒下。就像《大公报》的随军记者庄孝岩所描述的那样:“战争在这样的时刻以最残酷的方式展现磅礴之美,人类创造奇观的能力在这一瞬间可以媲美大自然。”

  俄军之中没有人能想到在经历了这样恐怖的炮火覆盖后,对手还能有如此壮观的火力。当然。这种火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中国新兵们极大的浪费了。大部分新兵大声厮喊着发泄心头的恐惧,手指麻木的一直扣着扳机。这样的后果是在自动步枪后坐力的影响下,倾泄而出的子弹通常不是射向敌人,而是射向天空或者射向地面。

  “短点射!短点射!看明白再打!”各班的士官们杂乱的喊着相似的口令,偶尔用耳光把某个陷入歇斯底里情绪的新兵打醒过来。

  尽管如此,在轻重机枪火力的交织下,俄军还是遭受了惨痛的杀戮。迫击炮的炮弹如雨点一般落入300-400米之间的距离,后面波次俄军士兵也纷纷倒下。

  75毫米炮弹那独特的声音在空气中呼啸而来,覆盖了中国军队阵地前沿500-800米的范围。原野中不断有俄军士兵的身躯被高高抛起……

  当新兵蛋子们的情绪都逐渐稳定下来的时候,中国士兵们开始进入一种严肃而狂热的杀戮氛围中。密密麻麻的俄军就是最好的射击靶子。都不需要怎么瞄准。只要一梭一梭短点射认真的打出来,总能打到俄军。甚至有些机枪手都没有调整射击标尺。只要能压住枪不要往天上打,就能象割麦子一样割走一大片生命。

  俄军士兵们也已经忘记了恐惧。在这样的战场上,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麻木的拼尽全力扛着20多公斤的负重向前冲锋。可是他们没有机会,在这样的距离上面对如此密集的火网,没有人能够侥幸。后面的俄军士兵在惯性的驱使下依旧奋勇朝前,然后和前面的人一样与死神约会……

  俄军已经无法保持完整的队列。有些士兵企图趴在地上向中国军队射击,但是在居高临下的打击下,他们也并没有能够逃脱死亡之吻。后面的俄军开始出现溃散,在督战队的射击下,不得不掉头继续冲锋。

  ……

  后世评论家把普加乔夫上将称为最愚蠢的司令官是有道理的。在战争文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他还沿袭了老式的战争思维,驱赶士兵们进入了一种敌军最舒适的战斗模式,用密集队形的冲锋把对手火力强大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堑壕、地下掩体、铁丝网、地雷、重机枪、速射炮……这些战争道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模式,“血腥的1月30日”成为密集队形压迫式进攻的最后谢幕,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一个国家的指挥官干过这样的事了。

  在血腥的1月30日,中国军队伤亡2000余人,而俄军,在这一天中竟然伤亡48000余人。有两个师最后能战斗的人不足100人!

  战后,所有国家的军事研究人员都对这一天的战斗感到无比的震惊。堑壕战争的理念开始沉重的影响各国的军事主官。这个血腥的案例太富有教育意义了。

  而比之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都被“堑壕战”的辉煌所掩盖,至少大部分国家中的军事主官被装甲战术和堑壕战争所分化,虽然承认坦克在战争中的重大意义,但是大部分国家的军队当权者更愿意把坦克看成是一种步兵支援武器。没办法,军队中保守的力量太强大了。很少有国家象中国那样,军队被一帮30岁以内的年轻军官所把持,而且,最高统帅还是个“未来人”。

  而“血腥的1月30日”,则至少证明步兵还是这个时代战争的主角,只是如何作战的方式变了而已。所以这个案例一直被各国军队当权者所津津乐道。

  对于这样的结果,自然是丁香所乐意见到的。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