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混在五代当皇帝

第二十四章 东北方略

混在五代当皇帝 康保裔 4252 2022-11-07 11:22

  第二十四章东北方略

  郭炜将前代的辽东与半岛掌故条分缕析地讲了一遍,核心思想当然这些地方和幽蓟、交州一样都是汉唐故土,也就天然是大周应该收回的土地。inG.

  当然,要想把汉唐在渝关以外燕山以北的故土全部收回来,就必须有和辽国大战一场的精神准备。辽国当初不是主动放弃幽蓟地区的,现在当然也不会主动放弃这些地方;辽国当初是无力反攻燕山防线,但是燕山以北却是最有利于游牧骑兵的战场。

  这些地方可不比幽蓟地区,整个幽蓟地区有燕山的天然防护,而且当地又以农耕为主,汉人也占据了居民的主体,可以说从西周时期开始已经是华夏比较稳固的聚居区了,距离大周的军事政治中心有比较近,和辽国争夺起来在后勤方面并不处于下风,攻下来之后也易于防守。

  燕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戈壁和草场,城池及其周边的农地没有多少不说,而且周围都是通通透透的,几乎就没有很完善的对游牧骑兵的防护手段,对于周军来说无论攻守都难度大增;渝关东北方向倒是有不少的农耕区,高句丽、渤海国连续经验了数百年的,但是也不如中原这样密集成片,而且中间穿插着很多深山密林,北面则对草原敞开了大门,东边更是连绵群山,各色从事游牧的、渔猎采集的和原始农业的族群混杂期间,很有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味道。

  华夏不绝如缕,这一句齐桓公尊王攘夷时的形势说明,用在此时渝关东北的农耕区倒是恰如其分。如果时间倒退两千年,草原没有受中原王朝诞生的刺激而产生的游牧族群军事政治联盟,南边更没有一个强大的农耕文明国家,而在农耕区出现一个齐桓公式的政权和管仲式的人物,那还真是有可能诞生一个整合农耕区的大势力,并且逐步消化或者驱逐混杂其间的从事落后生产方式的族群,从而形成一个新文明。

  然而时机早就过去了。

  渝关以内始终存在着的这个农耕文明国家,国力强大历史悠久,让东北这块农耕区产生的文明或者国家天然地只能成为其附庸。中原衰弱,这块地方还可以成为半独立的国家,就像高句丽和渤海国那样;中原强盛,这里就会很自然地成为中原王朝的东北郡县。

  然而北方草原自匈奴以来经常形成的军事政治联盟,却又给这块地方带来了更大的变数。

  因为纬度、气候和地理的原因,当然,还有此时的科技水平的原因,这一块地区的农业远不如中原发达,人口密度不够高,经济水平有限,能够给中原朝廷提供的税赋有限,而且和中原联系的孔道非常狭窄,如果中原朝廷为了维护这块地区的统治需要投入的军力财力过多,就很有可能被大臣们判定为得不偿失。

  然而在草原游牧部落看来,这块地方的价值就是另外一种水平了。再差劲的农耕那也是农耕,单位面积供养的人口绝对不是游牧经济能够比拟的,更不要说依附于农耕社会的其他社会分工产业,如冶炼、纺织等等,更是令游牧部落眼馋不已的巨大财富,在中原王朝看来有可能近似于鸡肋般的地方,在游牧部落眼里却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占据了它的游牧政权,那就是多了一个大粮仓和一个金库。

  当草原的势力分崩离析的时候,该地承受的军事压力并不大,中原王朝维持在该地的统治还是有赚头的,那时候这里就是华夏的沃土。

  但是只要草原的势力整合出一个大型的军事政治联盟,有能力和中原王朝争夺长城沿线,那么农耕已经得到了初步发展的渝关东北地区就是他们首先盯到的地方——这地方足够肥,可以供游牧政权大肆榨取;这地方的篱笆不够扎实,没有南边那些高山长城筑就的高墙,而只有北面透风的竹木栅栏,用点力气就可以冲进去。

  如果中原王朝还没有衰弱,双方就必然会在这里发生激烈的争夺。不过中原王朝的组织复杂,在这一地区的维护费用肯定高于游牧政权,只要当地在战争期间的产出低到一定的临界点,中原王朝在这场战争当中就会持续失血,最终导致被迫放弃这块土地,或者因为不愿放弃而财政破产,祸及整个王朝。

  再加山林中的渔猎采集部落和原始农业部落,渝关东北地区的系统复杂性真的是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要想解开这一团乱麻,郭炜也想不到比当代人更好的主意,但是他知道,想要削弱辽国,斩断其重要臂膀,想要让辽国不再成为大周的北方威胁,想要让后面的任何游牧、渔猎集团都不能威胁到大周,那么渝关东北地区就必须由大周占据,而且必须经营好,让它成为中原朝廷不能割舍的宝地。

  当然,也不能说郭炜就一点特别的主意都想不到了。

  这一块地方有石油,有优质的煤矿和铁矿,还有茂密的森林,如果大周的工业化进程足够理想,赶得及大周稳固占据该地的时光,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资本家们会为了争夺工业资源奋力投入工业化军队,这几乎就是他们的本性。

  但是郭炜肯定不能孤注一掷地寄希望于自己一生都完不成的工业革命,如果在此之前就有增加该地价值的手段自然是最好的。如果当地的农业开发和手工业、矿产的利益足够大,大到值得朝廷在此投入重兵,大到值得朝廷为这里大肆修建海港道路,那么这块土地也就差不多能够稳固了。

  要开发东北这块黑土地的农业价值,需要抗寒的房屋土炕和棉衣,需要能够刨开黑土的重型铁犁铧,需要适应地广人稀的马耕,需要耐寒的水稻,需要玉米土豆和向日葵,需要单个农庄就能够倚之固守待援的兵器,需要野战不惧怕游牧骑兵的精干步军。

  这种种条件,个别的已经有技术条件实现了,只是因为缺乏市场而没有去做;有些因为郭炜的到来而幸运地出现了,只等转用于东北;但是更多的还是没有,或者需要时间去培育发展,或者需要去发现,甚至需要一点点运气。

  所以郭炜并不会在眼下就贸然地提出和辽国争夺这块土地,主要是辽国的东京道——无论从哪方面看,大周都还没有准备好,在燕山以南能够使用的策略,过了燕山可就未必管用了,依靠燕山进入防御态势不需要付出太多,过了燕山之后就连防御城池和交通线的成本都有可能高得吓人。

  因而郭炜现在只是把着眼点放到了和这块土地自然连片的一角——鸭绿江以东以南、浿水以北的半岛北部地区。掌控住这里,可以预先熟悉了解东北的农耕区特点,可以和羁縻的女真、渤海人打好交道,可以为将来必然发生的“进军辽国东京道”开辟另一条战线,还可以将辽国已经伸向高丽的手拦住,使得辽国无法从东京道之外获取更多的农业区资源,迫使辽国只能加强对东京道的压榨,让东京道的百姓很自然地盼王师。

  如此宏大的战略构想,高丽人居然主动凑前来帮助郭炜找到一个由头,这种好事不容错过。只是这个战略构想有太多的“未来历史学家”痕迹,郭炜不便完整地拿出来说服群臣,不过“恢复汉唐故土”这种古典版的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还是非常好用的。

  喜欢针对议题临时去史馆大量查阅文献的工部尚卢多逊就是郭炜的知音,知道这次的朝议将会重点讨论高丽方面的事情,卢多逊可是在史馆突击读了两天的,正自颇有心得呢,听到皇帝这么说,当然是立刻站出来表示支持了。

  “高丽趁着北疆扰攘之际北蚕食,昔日唐土已经被其吞下大半,如今获此良机,我朝可以重治此汉唐州郡,实乃天赐,安能不取?!”

  卢多逊说这话的时候神情庄重语气坚定,态度似乎比提出这个主张的皇帝还要来得坚决,不过他的话依然仅限于表态,至于怎么去实施这个方向的决策,那当然是运筹司的事情,光靠着读史不出详细具体的方略来的。

  王著默然片刻,等到卢多逊插完了话,这才点了点头说道:“既然陛下这般志存高远,那么出兵远戍高丽北境就是当然之举了。使辽国不能欺凌四境,只能安心与我朝通好互市,使高丽不能北进蚕食昔日唐土,使岁贡朝廷的女真、渤海有所依,如此一举多得,休说高丽可以承担粮饷了,就是由朝廷支应一切费用都可以。”

  “陛下远略,臣等不及……”

  滋德殿的几个大臣交口赞叹了一番郭炜的远见卓识,然后王溥才接着说道:“既然朝廷此举背后有如此深意,那么此番出使高丽与辽国的使者都要精心挑选,去高丽的务必要达成陛下的所有意图,去辽国的则要向辽主充分表明我朝的态度,却又不会激起辽国背水一战。”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