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逆天换明

第五百一十章 晋封太保,迟来的酬功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7902 2023-02-16 02:55

  辽南光复海州,兵压鞍山驿;辽东攻取瑷阳堡、新安堡,继续向西进逼。

  东江军在取得辽东大捷后,并没有不思进取,在春耕后,重拾进攻姿态,从辽南辽东两个方向对建虏形成威胁。

  虽然没有多少的实际斩获,但主动进攻的欲望和行动,依然令朝廷和皇帝感到满意。

  「毛文龙和郭大靖没有欺骗朕。说要三年平辽,便努力去实现,不象袁蛮子。」

  崇祯看到奏疏,心情很好,可又在一瞬想起了那个令他咬牙切齿的家伙。

  首辅温体仁在殿下躬身肃立,等着皇帝的垂询。

  应该是受到了刺激,崇祯对臣子们是愈发缺乏信任,朝堂上基本上都是他一言而决。

  特别是对结党,崇祯有着根深蒂固的厌恶。温体仁能成为首辅,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以「孤臣」得到了崇祯的赏识。

  而对于国家大事,温体仁基本上是三缄其口,很少提出建设性的方略。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禀持着这个信条,他是不做也不错。

  「毛文龙奏称,为鼓舞军心民气,使东江镇军民同仇敌忾,早日平辽灭虏,希望平定辽东后,能给予五年的宽缓时间,依旧以军户制管理,并延续其政策……」

  崇祯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温体仁垂着头,眨巴着眼睛,脑子里急速思索着,斟酌着字辞。

  辽东饱受战乱,东江镇军民也遭受苦难,平辽之后给予宽松纾民之政,利于辽东重建和军民的休养生息。

  毛文龙提出这样的申请,无可厚菲。

  况且,东江镇的诸项政策也是经朝廷允许的,不能辽东一平定,便马上作废。

  毛文龙是在请朝廷给予正式的背书,平辽后五年政策不变,使东江镇的军民安心,更加踊跃地支持平辽大业。

  如果没有朝廷的背书承认,恐怕东江镇军民会认为平辽有什么好,惠民政策都没了,还不如就象现在这样。

  「毛文龙还向朝廷承诺,平辽之后便进行大裁军,全力投入辽东重建,饷粮可再减一半……」

  其实,毛文龙和郭大靖、陈继盛等人已经进行了估算,就是不要朝廷的饷粮,东江镇也能凭借辽东广阔的土地自给自足。

  但对于皇帝的禀性,郭大靖了解甚深,哪里敢把底牌暴露出来。这一半的饷粮,就是留给崇祯讨价还价的。

  吞并辽镇后,东江镇现在不管扩充多少军队,朝廷已经定死了饷银,就是一百二十万两。

  这也是东江镇与朝廷达成的协议,或者说是诱饵,借崇祯对关宁军的怨恨,以及朝廷财政的窘迫,达到东江镇的目的。

  现在,东江镇再次提出了条件。从目前来看,条件不苛刻,甚至又能给朝廷减轻负担。而除去建虏这个心腹大患,则是毫不动摇的目标。

  「温卿,你以为如何?」崇祯终于转向了温体仁,沉声问道。

  温体仁躬身奏道:「启奏万岁,微臣以为毛文龙所奏还是合情合理,亦是为了平辽大业着想。至于平辽后的粮饷,微臣以为还可以再下调一些。」

  很好,这省钱的思路与朕一样。

  崇祯微翘了下嘴角,缓缓说道:「平辽大战,若能一举建功,赏功银恐怕不是小数。饷银嘛,确实还能够再压一压。」

  几次大捷,斩首数万,朝廷光赏功银就拿出了几百万两。虽然胜利鼓舞人心,可崇祯也着实很肉痛。

  甚至于,他都在猜测东江镇是在故意为之,以赏功银来弥补饷银上的下调。

  但赏功银与饷银的性质不一样,有功不赏,崇祯还不想背上这个骂名。况且,他也不能打消东江军战斗的欲望。

  其实,在毛文龙的奏

  疏呈上后,崇祯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召温体仁来问询,只是试探一下,验证自己的英明和正确。

  现在,辽东交给东江镇,让崇祯省了不少心,不用再为边关的警报而烦忧。至少,不会再有建虏绕道入关的顾虑了。

  而在大明内忧外患之际,对于武将的权力下放,已经显示出不可避免的趋势。

  这可能是源于己已之变对崇祯的刺激,也可能是崇祯自己的思维,把提升武将的权力,当成了勘乱的良方。

  也可能就是王朝末世的固有轨迹,朝廷的弱势,皇权的自救,给军阀的滋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据方正化上奏,建奴还给毛文龙和郭大靖送了书信,请求议和。」

  崇祯微眯起了眼睛,带着几分轻篾的冷笑,「既是挑拔毛、郭二人的关系,又想引起朝廷的猜疑,其心可诛。」

  温体仁眨巴眨巴眼睛,立刻明白这不过是阴谋,立刻躬身奏道:「万岁英明。建奴无所不用其极,可见已是穷途末路,垂死挣扎。」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朕用人不疑,既以辽事委东江,便不会猜忌怀疑。毛、郭二人也能齐心协力,以平辽为己任,殊堪嘉慰。」

  停顿了一下,崇祯终于下定了决心,沉声道:「朕意已决,加毛文龙太保衔,赐郭大靖尚方宝剑。」

  温体仁知道这是变相的督促,让毛文龙和郭大靖加快平辽的步伐。同时,也是补上辽东大捷的封赏。

  「万岁赏罚分明,实乃千古明君。」温体仁躬身道:「何愁将士不用命,又何愁建奴不灭,辽东难平?」

  崇祯露出微笑,心里十分受用。

  没错,自己肯定是明君。三朝未灭的建奴,就要在自己手中终结。还有西南的奢安之乱,也是明军占了优势,平定叛乱指日可待。

  外患既除,内忧就容易了。一群拿着锄头木棍的乱民,岂是训练有素的官兵的对手?

  直到现在,崇祯和朝廷对于农民起义军还是轻视的态度。认为能够泛滥蔓延,不过是之前的策略失误,并归咎于杨鹤的安抚失败。

  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农民起义正从西北向中原蔓延。而随着大灾害的加深,山西、河南也将形成民乱大潮。

  同时,农民起义军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则是从分散到集中,变得更有组织,更有破坏力。

  而郭大靖不急于插手国内的民乱,并不是东江军的战力不强,也不是他的能力不够。

  剿抚结合自然是不错的策略,但没有钱粮赈济,没有田地分配,大灾害又越来越重,抚而后叛是难以避免的。

  一味主剿,就是杀个人头滚滚,在令人疯狂的饥饿折磨下,揭竿而起的乱民,依然会前仆后继。

  郭大靖已经推翻了自己之前的预言,那是他跟陈继盛说过的,会有一个姓李的率起义者灭亡大明。

  由于建虏已是败亡在即,没有了外患牵制的明军,很可能会把包括李自成、张献忠在内的起义者,一一地镇压下去。

  但钱粮不足,财政政策不改革,贫富差距不缩小,李自成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四,还是会出现。

  民乱的根源不解决,就如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用火是烧不尽的。

  ………………

  不管朝廷对毛文龙的上奏如何对待,郭大靖已经不太关心,全力投入到练兵备战、屯积粮弹物资的工作上。

  新招募的一万多新兵,以及经过甄别挑选的辽镇官兵结束了安家假期,陆续加入东江军各部。

  辽南一万五千左右,辽东加上之前第一批的辽镇人马,也共得到了一万五千的补充。

  三大飞骑营也各自扩充到六千之众,

  又补充进三千枪骑,以及一千的辎重兵和轻炮兵,达到万骑。

  五大步兵协和特战营在吸收了新兵后,编制达到了一万四千多。

  在融合训练后,将再抽调出来一部分,组建第六协,由辽西出身的将领统率。这也是对原辽镇官兵的安抚,以及对祖大寿识时务的一个奖赏。

  终于,东江军达到了十万余,达到了郭大靖所预定的展开大决战的条件。

  如果再加上朝鲜可能出动的一万多精锐,在兵力上,对建虏已经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当然,郭大靖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兵力优势,还有严格的训练,完备的武器,充足的弹药。

  任何能够减少伤亡的办法,都是好办法,郭大靖都会尽力施为。

  比如抛石机,又重新制造出来。在几个工匠的指导下,大量士兵参与其中,将很快制造出上千架。

  这种抛石机属于中型,配重式,能把二十多斤的炸弹,扔到两百多米的距离。但配属的弹药却只有两斤左右,还是最简陋的引线点燃式。

  也就是说一次抛掷,差不多能扔出十几颗炸弹,且是成本最低,制造最容易的那种。

  「越是密集,扔进壕沟内的几率越大,重型的炸弹就不太合用了。拉发点火式的成本高,制造起来也比较费时。」

  听着郭大靖的解释,炮兵军官才恍然,连连点头称是。

  「迫击炮,红夷大炮,火箭,野战炮,再加上抛石机,对你们炮兵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郭大靖伸手拍了拍他的臂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其实,抛石机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

  「郭帅放心,不过是几种火炮,不能全部熟练操作,便是不合格的炮兵。」炮兵军官甚为自信地向郭大靖作着保证。

  郭大靖本来想提个建议,把炮兵也作细分,至少要掌握三种火炮的操作。但听到军官的保证,又把话咽了回去。

  听起来火炮类型有那么五种,可实际上,抛石机不能算在内,比较聪明的步兵也能学会操作。

  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是红夷大炮、野战炮,以及迫击炮和火箭。但前膛火炮的操作,就是麻烦些,并没有超视距轰击那么复杂。

  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如果炮兵的训练不能达到要求,再细分也不迟。

  况且,各部的炮兵也有不同,不好强求一致。

  比如跟随各飞骑营作战的轻炮兵,携带的便是火箭和三百斤的佛朗机小炮,利于机动。

  而步兵协则以野战炮和迫击炮为主,也配备不少的火箭。

  至于红夷大炮,要拉到战场上的不多,主要是攻城所用,在坑道爆破不便实施的情况下拉上去轰击城墙或城门。

  主要的战场就在辽阳,郭大靖完全可以集中各协的火炮和炮兵,让建虏见识下铺天盖地的狂轰滥炸。

  「现在火炮的数量,除了野战炮外,其它的差不多都够了。生产制造充足的弹药,便是兵工厂的主要任务。」

  郭大靖一边观看着士兵们的训练,一边估算着生产进度,以及还需要作哪些调整。

  移民的大量涌入,不仅充实了兵员,兵工厂也招募了大量的工匠,生产能力又有了大幅提升。

  再加上登莱巡抚孙元化的大力支援,按期展开平辽大战的弹药物资,应该是能够保证的。

  只不过,为了保证原材料的充足,硝磺、精铁、铜料等的外购,又花费了郭大靖几十万的银子。

  「挣了钱,就是用来花的。」对此,郭大靖并不心疼,如果他的理想是做个富家翁,又何必冒着危险去征战沙场?

  十万大军枕戈待旦,全力地准备着一战定乾坤

  。还有无数的工匠,无数的百姓,为这场战争的终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已经到了这个决战前的最后冲刺,毛文龙就是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不光复更多的土地,怎么供养这十万大军,难道辛辛苦苦地训练装备完毕,还要裁撤不成?

  况且,就是裁撤,目前占领的土地,也不足以承载移民的涌入,供应辽东军民的吃食。

  而这些问题,也只有彻底击败建虏,光复辽东,才能迎刃而解,且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一骑疾驰而至,骑兵跳下战马,跑上高台,躬身呈上书信,「启禀郭帅,毛帅的书信。」

  郭大靖伸手接过,展开观瞧,不由得翘起嘴角,露出了微笑,摆手示意骑兵退下。

  酬功终于是姗姗来迟了,毛文龙得封三公之一的太保,在大明历史上,也是有排名的。

  看来,在崇祯看来,一场辽东大捷,还是不如坚拒建虏议和,以及平辽灭虏的坚定决心更可贵啊!

  嗯,自己也是有尚方宝剑的人了!崇祯应该是想让自己能压制祖大寿吧,真是很记仇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