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史上最稳太子爷

第264章 承乾宫中议科举(2)

史上最稳太子爷 青灯说书人 4163 2022-11-07 12:09

  “李相,我中华距宋之时,应该已有八十余年未开科举了吧?”

  李善长当即答道:“殿下所言倒也不错,不过前元至正年间曾经开设过科举,只不过当时战乱频繁,元廷气数将尽,这科举,倒也是当不得真。”

  朱标微微点头,道:“既是如此,那本朝首次恩科考试,就尤为重要,不可出一点闪失,此亦是我大明给天下士子一份大大的恩典。”

  “臣等明白。”

  朱标略作思索,轻咳一声道:“这科举,首要的乃是考场的规划与新建。”

  “这一项,杨参政,此事交由你来办理如何?”朱标率先开口。

  “臣遵旨。”杨宪接到这个任务,也并不惊讶。

  “其次,便是考场之中各项规章制度,作弊者如何惩处,凡各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置,皆需要拟一个章程出来,大理寺卿,此事便交由你来办。”

  “是。”胡惟庸也是应诺。

  这事儿对他来说,也是老本行了,他干的大理寺卿,就是负责掌管全国案件的审理,这定规矩,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

  “此外,还需要李相发布通告,邀天下士子奔赴京城。”

  “此乃应有之义,殿下放心。”李善长听着,也是点头,这事儿,不用朱标去说,他都知道要去做。

  这科举,科举,没士子来考试,还办个鸟的科举?

  “李相,皆是这天下士子都来京城,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吃喝拉撒睡,都是问题,李相,这些务必要提前准备好,有所应对。”朱标背负双手,在殿中踱步说道。

  “还有,届时如此多的士子涌入京城,这秩序也尤为重要,不可有所疏漏。”朱标再度叮嘱了一句。

  “不过,也并非是什么人都可以参加考试的。”朱标话语一顿,这句话顿时令李善长和胡惟庸嘴角有些微微抽搐。

  就知道朱标将他们三个叫来,没这么便宜的事儿。

  就这一会儿的工夫,朱标都说了好几条了!

  这既然朱标开了口,那就必须要去仔细安排执行,回头,到老朱那边,还要再过一遍。

  此刻他们二人有点羡慕杨宪了,这杨宪不过是修建考场,这幺蛾子应该是最少的,总不能这考场的修建,还能整出什么变故吧?

  朱标没去猜此刻李善长和胡惟庸心里想什么,直接道:“我意,此次参加科举,其一,家中三代以内,若有人受过官府惩处,不许参加考试。”

  “其二,参与之考生,必须是官府造册之学子,未经官府审核、登记,不可参加科举。”

  说了两个之后,朱标也是顿了一下,道:“暂时就这两个,二位若是还有什么补充,尽管说出来便是,本宫唯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本次科举,所选之士子,必要忠于朝廷,对于朝廷各项政令,都未曾违反,积极推行之人。”

  “唯如此,才可称我大明之忠臣,也唯有此等人,为父皇效力,为大明建功才会不惜余力……”

  朱标侃侃而谈,李善长和胡惟庸有些惊呆了!

  就这两个,李善长都觉得,能筛选掉好多士子。

  李善长犹豫了半晌,还是道:“那个……殿下,第一个条件臣也因为正该如此,只是这第二个,是不是再放宽一些?”

  “如今这民间还有许多士子未曾在官府登记造册,若是就此取消掉他们的考试资格,只怕人心不服啊!”

  “不。”朱标态度坚决,道:“官府下发此等命令已经数月有余,可是这地方上,迟迟不见效果,可见不少人是不愿受官府辖制的,正因为如此,朝廷才要如此做法。”

  “这也是给优先登记之人的奖赏和恩典。”

  “他们失去的不过是一年时间,后年大可重新再来嘛!”朱标话语轻松,他清楚的知道,推行学籍制度,实际上在地方上阻力很大。

  地方上的那些老儒一个个眼高于顶,又自视甚高,根本不愿意受朝廷约束,这讲课,也是兴致一来,想讲到哪儿就讲到哪儿,有些人还丝毫不知轻重,什么话都敢说。

  朝廷给他们设置的这道枷锁,他们如何心甘情愿的戴上?就算明面上不反对,可是暗地里,还是软抵抗。

  所以,朱标干脆就来一记釜底抽薪,听话的才有糖吃,不听话的,那就慢慢的等着吧!

  看看谁能耗得过谁?

  我就不信同龄人都金榜题名了,你还不急?

  看着昔年一个个同窗,甚至是不如自己的,都高中了,而自己只能蹉跎,心中能不悔?

  这就是朱标所要的效果。

  听着朱标的话语,李善长也是苦笑一声,他万万没想到,朱标在这儿等着呢!

  科举,就是钳制天下士子的杀手锏。

  在科举面前,哪个士子能不低头?

  尤其是一些名士,在地方上收学生的,朝廷这道政令一下,只怕顷刻间,这学生都要跑光了!

  这些名士连吏部的征召都不放在眼里,之前官府所谓的登记造册统计,那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所以,这些人在朝廷这里,都是没有备份的。

  而这其中一些人还收了不少弟子,这些弟子当初拜师,所怀着的心思多半都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眼下在你这儿读书,连科举考试都不能参加,还读个鸡毛?

  不得赶快找一个在官府审核备份过的学校去就读?

  连参加科举的门票都拿不到,这书不是白读了吗?

  仔细一想,李善长就有些头大,这样一来,这骂他的人就更多了!

  这朝廷推行新政,总归是会触及地方利益的,原先元廷不管,可是,到了大明这儿可不一样,元廷那种放羊的策略肯定是行不通的。

  可这一管,就必然招致地方上一些人的反对,毕竟这是在动摇他们的根基,削减他们的利益。

  不敢拿皇帝出气,你一个宰相,我私底下骂你两句怎么了?

  不过李善长对此倒也不是很在乎,骂就骂呗!

  还能怎么滴?

  不过是些许哀嚎罢了!

  谁会去当回事儿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