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发起舆论!
听完这一番话,酒楼的客人皆一脸震惊,嘴巴长的很大很大,刚吃进嘴里的食物都掉了出来。
这一刻,在场众人的世界观仿佛瞬间颠覆,稻种的强悍已经超出他们的认知,让他们震惊的同时,也感到不可思议。
“天啊!”江无琊惊呼一声,“这稻种居然如此强大!”
“你不会是吹牛吧,这怎么可能呢!”江无琊紧接着做出一脸不屑之色,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酒楼的客人也都连连点头,都认为江无琊说的不错,这是秦军将士在吹牛,天下根本不存在这类稻种。
“切~”秦军将士切了一声,“爱信不信你,这可都是我的好兄弟亲口告诉我的,另外告诉你,我这个好兄弟可不是小卒,可是秦军校尉级将领,他这种级别的人物,怎么会骗我。”
“而且你要是不信,那你倒是解释解释,秦廷为什么跑去没有水源的地方开垦荒田,秦廷没事干闲的?”
“呃...”江无琊故作无言以对之态。
酒楼的客人听了,不禁开始半信半疑,因为他们也想不出什么理由,来解释秦廷为什么要去没有水源的地方开垦荒田。
“那这个稻种,皇帝陛下会发给我们老百姓吗?”江无琊追问道。
一听这话,酒楼的客人再次打起精神。
啪!的一声,秦军将士拍了一下桌子,“你想什么呢老兄,这稻种你一听也知道是神物,价格不菲,皇帝陛下怎么会分发给我们平民老百姓呢?”
说完这句话,秦军将士话锋一转,“不过皇帝陛下爱民如子,听我兄弟讲,皇帝陛下会将稻种发给百姓,不过不是免费的,是要百姓买。”
酒楼客人听到前半句话心飞扬,可听到后半句话心凉凉。
“买?怎么买?”江无琊继续问道。
酒楼客人又打起精神,想知道怎么买这个稻种。
“当然是用钱买了!”秦军将士答道。
“用什么钱?半两钱吗?”江无琊似乎有十万个问题,不断发问。
秦军将士回道:“当然不是,听我兄弟讲,皇帝陛下准备发行新钱币,咱们老百姓只能用这个新钱币买,若是没有新钱币,就算你有黄金也不卖给你。”
“这个....”江无琊思索片刻,随后再次问道:“那我们老百姓没有新钱币,怎么办?”
秦军将士回道:“可以拿东西换,也可以借钱,我听我兄弟讲,秦朝廷要在辽东各县开办钱庄、粮庄、盐庄!”
“百姓要想得到新钱币,可以拿粮食去粮庄卖,粮庄会将新钱币给你,如果没有粮食,有金银的话,则可以去钱庄兑换新钱币。”
“若是又没粮,又没金银,可以用土地抵押,从钱庄借钱出来,等秋收的时候,再拿粮食抵债,稻种的钱也不贵,好像也就一千文钱左右,一千文钱也才一石粮食。”
“什么!一石粮食!”江无琊大吃一惊,“一石粮食是不是太贵了,这都够我一家三口吃上个把月了。”
秦军将士故作不悦之色道:“贵什么呀贵,你也不想想,这稻种可以年产二十石粮食,用一石换二十石还不划算?这简直是免费的!”
一听这话,酒楼客人都觉得有道理,稻种价钱和丰收结果比起来,可以说是很便宜了,足足十九倍利呢。
“行了,不说这个了,我们喝酒,等钱庄一开,我们就去换新钱币!”秦军将士说完,便端起酒杯喝酒。
“行,我们喝酒!”
江无琊也不再多问,开始喝酒吃菜。
酒楼的客人也恢复如常,喝酒的喝酒,吃肉的吃肉,不过每个客人神色各异,心里都开始打起自己的算盘。
随着酒楼的客人相继离开,稻种、发行新钱币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辽阳城中传播。
“我总算知道秦廷为什么要去没有水源的地方开垦荒田了!”
“什么原因?”
“四世皇帝手里有一种非常厉害的稻种,这稻种可以在没有水的土地上生长,也不怕寒冷高温,也不怕旱灾涝灾,所以秦廷根本不在乎土地有没有水源。”
“而且这个稻种的产量还非常高,一年能产二十石粮食呢!”
“真的假的?这怎么可能呢。”
“应该是真的吧,如果是的假的,秦廷为什么跑去没有水源的地方开垦荒田呢?真吃饱了饭没事干?”
“天啊!”
“这稻种会发给我们吗?”
“会,不过要我们买。”
“买?拿什么买?”
“新钱币!”
“新钱币又是什么钱币?”
“秦廷要发行一种新钱币,具体是什么钱币我也不知道,我也是道听途说。”
“哦,这个我知道,之前听说过秦廷请了很多技艺高超的工匠去铸钱范。”
“那没有钱币怎么办?”
“可以拿粮食或者金银去换,没有粮食和金银,可以去即将开业的钱庄借,价格听人说,也不贵,大概一石粮食的价格。”
“这也太贵了吧!”
“也不算贵,要知道这稻种一年能产二十石粮食呢,一点都不贵。”
“如果这是真的,我可得好好跟孩子他娘合计合计,去钱庄借钱买稻种。”
“这事还得从长计议,万一这稻种是假的,种不出来粮食,我们一年没有收成不说,还得还债。”
“说的也是。”
“我觉得吧,要是秦廷也种这类稻种,我们就可以种,跟着朝廷走准没错。”
城中百姓议论纷纷,一时间都在热议稻种的事情,对于这种强悍的稻种,有的百姓半信半疑,不敢轻易下决定去借钱买稻种。
也有的百姓相信稻种是真的,准备在钱庄开业后,就去借钱买稻种,把自家的地给种上。
舆论风波正式展开,为了让舆论站在秦朝廷有利的位置上,江无琊特意从军中挑选出多名秦军将士,乔装打扮混进群众中,使劲的宣传稻种。
伴随着时间推移,舆论彻底站在秦朝廷有利的位置上,并且这股舆论风波也从辽阳城涌出,朝着辽东各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