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五百四十八章 忠义之牺牲

红楼从辽东开始 键盘战斗家 12992 2023-03-21 06:50

  开封是流民军的大本营。

  家卷和后营,以及钱粮军备各种物资,都堆积在开封城。

  拿下开封,对流民军会是致命的,能沉重的打击流民军现在的气势,让各地看清楚,投靠流民军并不是大势。

  而开封城随着新王龙在前带领主力南下湖广,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一万兵。

  且多半是老弱病残,天时地利人和,朱秀如何会放过这种机会。

  参将张薄为先锋大将,带领五千兵马为主力开道。

  青石官守将见金江军旗帜,选择开关归降,为金江军放开了通道,后面的州县无兵可用,皆任由金江军过境。

  行军到城武,遭到抵抗。

  “城中官员是谁?”

  张薄大惊。

  兵马越多,行军越慢,为了帮后方的主力扫平道路,他只带领了五千兵。

  军司根据派出各地的使者汇报情况,认定各地不会抵抗,也无力反抗。

  所以五千兵马的作用,不过是促进各城池归降而已。

  并没有做出攻城的计划。

  如果一路打过来,五千兵马能打几个城池。

  大军出发后,李齐带领先锋大军行军,负责招降各城池,留给后方主力占守,他则继续开道。

  一直的顺利,令张薄以为自己可以直接抵达开封城。

  身边的将领们摇了摇头。

  行军的速度太快,他们等不来情报,越往前走,知道的信息越少。

  军司肯定知道,不过现在派人回去问,来回至少耽搁两日。

  于是。

  张薄派人去城墙下呐喊,督促对方开城门归降。

  “金江军奉天子诏,入河南剿匪,命各地见金江军,务必支迎,尔等何故违抗天命。”

  】

  几名骑手打马跑到城墙下,往城头大喊。

  他们一脸傲然。

  因为他们真的以为自己的金江镇,接到过朝廷的旨意。

  城头上的守兵们面面相觑。

  难道真的如此?

  此时。

  走出一名官员,冷然的望着城下。

  “汝等托名圣意,侵占城池,剿匪是假,造反是真,实为汉贼,反诬人造反,罪恶弥天。”

  那官员的话,不但没有令身边的兵卒们恢复如初,反而各个畏惧起来。

  金江军和他们又没有仇。

  而且同为大周的旗帜,金江军名声可是极好的。

  城里没有守兵,是集结了乡兵衙役,才几百人而已,金江军要是真来打,他们岂不是送死。

  见状。

  张薄大怒。

  犹豫是否派兵攻打此城。

  城头上的状况,张博看得见。

  是精兵还是新兵,一眼就能认出。

  “你去告戒那官员一番,不要枉送自个的性命。”

  营总周德兴领命,带着两名手下,举着自己小营的旗帜,三骑往前而去。

  五千兵马列阵以待。

  城头的抵抗,让士兵们气愤。

  他们明明是奉诏讨贼,对面那官如何凭空污蔑他们。

  一路来的顺利,士气如虹,军心高涨,突然遇挫,令人难以接受,升起怒火。

  “这狗官。”

  军中愤骂道。

  ……

  “城上何人?我等是奉诏讨贼,切勿自误。”

  “哈哈哈哈哈。”

  官员仰头大笑。

  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

  “放箭。”

  那官员指着下面的人,一脸的坚决。

  城下的周德兴虽然没有听清楚那官员的话,却看到了那官员的动作,立马猜到了对方的想法。

  “狗日的真狠。”

  吓得他急忙调转马头要逃。

  把小命枉送到此城,周德兴可不愿意。

  几名士兵都是老兵,逃的速度不比周德兴慢。

  五千金江军哑口无言。

  城头上毫无动静,只见周德兴突然狼狈的逃了回来。

  城墙官员命兵卒们放箭,几名弓手犹豫了,不敢拉弓射箭。

  官员见对方已经逃离,也不再多言,没有追究他们。

  “你们务必好好守城。”

  交代了众人,官员竟然离开,留下一脸慌张的兵卒们。

  城里无守将,尽是衙役凑数。

  谁懂接下来该怎么办。

  “父母老爷。”

  “咱们是何苦呢。”

  有人跟随感叹道。

  那官员充耳不闻,一言不发。

  ……

  大军的作战目的,直接拿下开封府,所以最合适的行军路线,就是经由城武,然后进入河南开封境内。

  此城不能绕。

  是金江军在山东境内,进入河南后,后方最重要的据点,为进入河南作战的大军保护粮道。

  “那官员态度坚定,言语打动不了。”

  周德兴闷闷不乐的说道。

  “那就打。”

  张薄是金江军老将,从残酷的战争中出头,他可不怕战争,心中只有一个理念。

  那就是打胜仗。

  为了打赢战争,什么手段都无所谓。

  正如当年蛮族驱赶辽东汉人填沟壑,他心如铁石,命令士兵放箭射杀。

  所以什么百姓的性命,在他心里,都是可以用来牺牲的,只要能打赢战争。

  他的观点,比较符合西方人。

  和王丰肃接触过。

  “只要目标正确,任何过程都是正义的。”

  换句话说。

  只要赢了,什么手段都是正义。

  很符合西方人的做法。

  西方人灭绝印第安人,在澳大利亚灭绝土着。

  他们赢了。

  所以后世他们还是文明的代表。

  流下几滴鳄鱼的眼泪,就能把人心拉拢过去,认为他们是道德仁义模范。

  殊不知。

  所有的战争,不论近代还是现代,都是他们发起或直接下场参与的。

  对于王丰肃所言,张薄嘴上不提,心中还是认可的。

  不过认可归认可,有些话却不能当众说。

  曹操是胜利者,但是因为他屠过城,理由站不住脚,所以得不到认可。

  因为中国自古讲究仁义道德。

  所以古人所做的三国演义,只把他写作枭雄,而刘备成为明君典范,极力推广。

  虽然有成王败寇之说,可对于心有抱负的雄主,道德始终是他身上的枷锁。

  张薄是敢做敢当的人,他带出来的老兵,当然也随他的性格。

  主将一声令下。

  老兵们的带领下,金江军一窝蜂的冲向城墙。

  守城,攻城,野战都是金江军的拿手本领。

  虽然攻城不易,但眼前的城池也不够坚固。

  金江军忍着头上的稀疏的弓失,搭上云梯,顺利的攀附上城墙,城头的守兵一声喊,竟一溃而散。

  登上城头的金江军愣了愣。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过也乐得轻松,很快就占领了城墙。

  不到两个时辰。

  城武城彻底被占领。

  “我倒是要见见那官员,亲口问问他是何意。”

  张薄大踏步进城。

  “他上吊了。”

  “嗯?”

  听到周德兴的话,张博愣了愣,脚下却没停。

  “谁恐吓他了?”

  “没有,等我带人赶去衙门的时候,他已经断气,我是第一个抵达的。”

  “莫名其妙。”

  此人。

  是金江军入关以来,第一个身亡的官员。

  对方的死,不但没有令张博开心,反而心中郁闷。

  接下来就要进军河南。

  需要一鼓作气,不给流民军反应的时间。

  凭张博手里的五千人马,就算开封只剩下老弱病残,那也是积年的老兵。

  所以军司和朱秀的命令,让张博停步于城武,等待主力的汇合。

  士兵们驻守城武。

  守城可不比攻城危险小。

  因为金江军军纪非常严苛,将军在大军临行前,专门交代过,谁也不敢违逆。

  很快。

  新的规定中,士兵们出行必须以什为规模。

  禁止单独行动,并且一人违纪,全伍受惩,胆敢包庇者,以杀头论处。

  一队队的队伍,在街头小巷张贴告示,甚至还有简明的图画示意图,哪怕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得懂。

  无非就是安民的告示,以及金江军的各种条例,犯了什么法,会受到什么罪。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百姓们。

  让百姓们监督士兵。

  如果受到士兵的侵害,百姓可以直接找官员,或者将领,城中也会有带红色袖章的士兵巡逻,都可以接下百姓们的状告。

  金江军的名声,在民间本来就不错,现在的举动,更可见金江军的真诚。

  对百姓也的确是秋毫不犯,加上士兵们吃饭买东西都会花钱,受到了百姓们热烈欢迎。

  前几日的攻城,仿佛没有发生一样。

  最先赶来的不是主力部队。

  而是骑马疾驰而来的稽查使郑永廉。

  见到张薄后,噼头盖脸的喝问。

  “那官员是自杀还是他杀?你需要如实的告知。”

  “自杀。”

  张博肯定道。

  “如果稽查使不信,可以去问下面的人。”

  “我不问别人,就问你。”

  郑永廉丝毫不客气。

  他是稽查使,和人一团和气,那才叫失职。

  大周就败于人情往来。

  人情来人情去,规矩就废了。

  不以功绩而论,只以做人为荣。

  谁会做人,竟然成了美德。

  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成了嘲笑的对象。

  做人谁不会。

  无非把规矩拿来做人情。

  大周发展到今日,很多儒者都在思考问题所在。

  为何会这样呢。

  所以促进了很多新的学问。

  金州同样在思考,所以也诞生了新学,脱胎于福建,流传于浙江,融合金州的军学堂之风,形成了金州独有的新学。

  “你派人调查过没有,为何他会如此?”

  张薄面色不快。

  “他要自杀,我还能拦住他不成,我还没有入城,他就自杀了,岂能怪罪到我头上。”

  见张博发怒,郑永廉反倒是语气宽慰了起来。

  “我不是责怪你,搞清楚原由,才能避免下次在发生,金州上下为入关做了多年的布置,不应该有此事。”

  作为稽查使,郑永廉不得不感叹。

  老一代的做法和新一代的做法,截然不同。

  老一代的将领,没有耐心,喜欢速战速决。

  这并不是好事。

  周朝一衰败,各地的武夫就变成了军阀。

  可见老一代军阀是不合时宜的。

  大唐强盛吗?

  最强盛的时候,将领发生叛乱,说明了什么?旧时代的武夫,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新学不光是要在官员们中推广,将领们中同样要学习。

  而军学堂出生的将领,能很快适应新学,偏老一代的将领,很难适应。

  只觉得规矩越来越多,越来越麻烦,不但对他们没有帮助,只能妨碍他们。

  “可能他不想我们太过顺利吧,让我们知道大周有忠臣。”

  抵抗。

  那官员态度坚决。

  偏偏又没有尽心督促守城,避免了杀戮。

  仿佛就是为了做给金江军看一样,也不是沽名钓誉之辈,人家自杀了。

  “唉。”

  郑永廉感叹一声。

  他隐隐有所觉。

  大周的官僚风气已经无法挽救,但是总有人会做出惊人的举动,让汉人有挺起腰杆的底气。

  当消息传回金州。

  此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到底如何定性那官员的行为。

  如果国内官员都学他,哪怕百分之一,也会对金江军造成巨大的麻烦。

  可如果否定他。

  那岂不是否定忠良?

  此事。

  在军学堂同样引起了热议,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以金江军角度出发,应该否定此人的行为。

  而有的学生,觉得应该从民族大义出发,认定那官员的行为。

  最后唐清安出面。

  亲自写了一篇长文,认定了官员的忠义,是民族的气节,人人应该学习他。

  ......

  深知历史的唐清安,对此行为有极高的敬佩和尊敬。

  清朝屠戮全国,把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当做下等人,以征服者自居,为奴隶主,在全国城池中心建立满城。

  他们是奴隶主,受其他民族的供养。

  蒙,苗,库伦等等各族人口,在大一统的朝代,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滑。

  例如蒙,人口差点被灭绝。

  反观最严防死守的汉族,人口不但没有下滑,反而大幅上升。

  不是因为奴隶主的恩赐,而是因为汉族激烈的反抗。

  除了万历时期,福建先民从吕宋偷回了番薯,经过数十年的培育,正好在清朝成功繁衍开。

  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物质条件。

  而先民用无数的人头,向清朝的统治者宣示他们的存在。

  让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服软,放弃屠戮手段,采用汉人的一套方式来自理汉人。

  正所谓从来没有救世主。

  汉人是清朝,除了统治者之外,唯一人口暴增的民族,

  无他。

  唯先民的抗争耳。

  所以汉人真正信奉的只有祖先,并为子孙后代拼搏,代代传承薪火。

  救世主是自己。

  不论生活有多大的磨难,敬祖的精神从来不该遗忘,正因为有了精神,才是汉人争夺正义的凭仗。

  否则就不是汉人,因为没有魂,只剩下麻木的躯壳,逆来顺受而已,迎来的是更大的磨难。

  例如基督教命令教民不得祭祖。

  哪怕明明是汉人血脉,当他忘记祭祖,遵守教义,谁也不会把他当做汉人,他自己也不会把自己当汉人。

  普通百姓没有太多的选择,无论宋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但英雄辈出的民族,总会有人接替扛起大旗,从来不曾断绝。

  几千年来。

  永远在最富庶的土地上繁衍开枝。

  英雄们可歌可泣,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们,同样值得赞扬。

  因为他们一起建立了最伟大的民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