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尚营垒,秦朗疾驰至此,持曹真令文前来调动骑兵。
没有骑兵的大军,是残疾、瘸腿的大军,先天战术劣势。
夏侯尚正在用早餐,秦朗见夏侯尚胃口不错,心中仅有的担忧也就释然。
作为一起长大的伙伴,也作为一个旁观者,曹丕、夏侯尚、曹真之间发生的事情,他不想过多参与。
事情已经发生,夏侯尚如果会影响到大家的未来、平安,那就只能劝说、开解夏侯尚。
见到秦朗,夏侯尚不是很愉快,依旧坐在桌案前用短匕削切餐盘里的烤肉,细嚼慢咽:“骁骑校尉?元明麾下无有骁骑,来借我麾下骁骑……此事可有诏书调令?”
“大司马持节出征抵御贼虏,末将持大司马调令,自有调令。”
秦朗手里的调令已在贾逵、满宠手中转了一圈,双手捧着语腔清晰:“还请征南大将军拨付兵马,末将也好向大司马交令。”
“谬矣,元明此言不妥。”
夏侯尚不用正眼看秦朗,拉长语调说:“长平侯亦持节,陈侯向长平侯转交大将军印乃朝野共知之事,我部调归长平侯节制也是陛下诏令之事。故我征南军上下,只认大将军教令,不认大司马。”
“伯仁兄,如今哪能意气用事?”
秦朗面有苦色,哀声请求:“还请伯仁兄以大局为重,调拨骑士归大司马节制。”
“可笑!若无骑士压阵,北府兵弃营杀来,我军如何抵挡?”
夏侯尚冷着脸:“他若非要我麾下骑士,可以给他,将军印也一并给他。无有骑士,请恕我无力牵制北府兵。”
秦朗去看贾逵等人,这些人也都面有难色,失去手里万余骑士,面对北府兵的进攻,征南军会失去唯一、仅有的反制手段。
万余骑士在手,北府兵攻势再凶猛,也要讲究前后相连,左右呼应,始终会保持一个整体;如果没了这股骑兵,北府兵就敢全面开花,围着征南军打,到时候征南军任何一个环节、组织被打崩,会引发连锁效果。
贾逵劝说:“无有骑军,我军实难久守。若大司马就缺这一万骑,非这一万骑制胜不可,还请移文长平侯,请长平侯发来调令,我军骑士自能调归大司马节制。”
不是不给兵,要讲基本的调兵程序。
秦朗听了气呼呼去看另一个影响力较大的满宠,满宠闭口不言。
就秦朗在军中的威望,还不足以逼迫满宠开口。
长呼一口气,秦朗忿忿:“此万众一心之际,焉能兼顾两头?刘备弱而田信强,大司马兵众而长平侯军兵寡,此扬长避短,避实击虚之时,岂能瞻前顾后?”
夏侯尚面无表情质问:“依元明之意,欲胜敌,非集兵于大司马一人不开口?”
“是,仅有胜机就在大司马处,我军各部当全力以赴,不留余力!”
“恳请伯仁兄怜惜谯沛父老!”
秦朗说完打量周围其他将领,这些将领大多沉眉,混到将军一级,年纪最轻也有三十多岁,自然知道军权集中于一处意味着什么。
调骑兵过去不难,难的是留下的步兵、车兵,此刻没人愿意跟田信、北府兵交手。
未战生惧,这没什么好羞耻的,大多数人都这样,已经习惯了。
夏侯尚放下短匕,侧头对贾逵说:“田孝先系方正之人,有古人遗风。我欲出阵与之谈论时局,拖延此人。期间若长平侯率兵来援,可调骑士交付元明。如此我军密集调动,难测虚实,能瞒一时。待天色迟暮,长平侯与我汇合,自不惧北府兵夜袭。”
“或许,明日会有大司马捷报传来。”
夏侯尚说着露笑摇摇头,侧头去看边上愣神的儿子:“准备车马,向北府兵递送请帖。”
听这意思,曹休率军靠拢就出借骑兵,曹休不来的话,借调骑兵的事情就没必要再谈。
秦朗张张口想申辩什么,就见帐中贾逵等人先后施礼,秦朗目光落在张虎几兄弟脸上,也只是一扫而过,不动声色。
夏侯尚这里点头答应借兵,征南军各营加大了战场封锁力度,为骑兵百里奔袭做准备。
只要曹休的大军渐渐靠拢过来,己方营垒稳固能得到保证,就能出借骑兵。
骑兵肯定想去宛口战场,那里多少能打出战果,在这里跟北府兵打……虽然不知道周围袍泽怎么想的,可看大家都不怎么感兴趣,那自己也就没兴趣了。
说到底,北府兵中有一骑破千的田信,野战的话太过被动。
往往下定决心不死不休,可莫名其妙就被左右袍泽、友军裹挟着溃退。
做了各项准备,夏侯尚在百余骑护卫下,沿着驰道向南,在约定之处等待田信。
双方大营相距二十里,不算远,也不算近。
向南而行,夏侯尚突然呵呵做笑,直呼其名点评起来:“都说何晏虚浮,我看秦朗也不遑多让。何晏幼年尚能画地为家,不入武帝家室,秦朗却是坦然接受,巧言作色颇得武帝喜爱。其父为张翼德所杀,如今却不见急色,张口国家大局,闭口谯沛乡党……如此遗忘根本之人,岂能大用?”
夏侯玄静静聆听,思索这番评论。
猜测曹丕心性代入曹丕视角来看这一切,危难之际始终四处云游的秦朗入仕,充为骁骑校尉,看似理所应当。
可秦朗表现的不是很好,行为并不纯粹,有太多的变通。
曹丕喜欢变通的人?
不,曹丕一点都不喜欢识时务、会说话、会搞事情的人,这种人在曹丕眼里与衣服、鞋子一样,只有合不合身,合不合脚的区别。
这种人不值得惋惜、在意,杀了就杀了,抛弃就抛弃。
曹丕喜欢的是顽固之人,听话的顽固人。
秦朗的表现跟顽固绝缘,现在又这么积极的听曹真的话,可见缺乏恒心,缺乏原则性。
与之相比,汉军阵营里坚持原则的人太多了。
正因为有原则,汉军上下、同僚相互信任,隔着数百里地也能相互联动,打出战术配合。
不由想起了卫将军赵云,这是个很有原则的将军,攻克成都之际依然能保持冷静,以牺牲自己前途的方式避免刘备犯错,将所有吏士对刘备的不满吸引到自己身上。
大魏怎么就没有这种舍己为国的将军?
想到这个事情,夏侯尚不由轻哼做笑,思索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赵云不是谯沛人,敢阻拦谯沛人集体变身为军功地主豪强,为了熄灭谯沛人的不满,只好借赵云头颅一用。
如果赵云是谯沛人,那肯定先开除赵云的谯沛籍贯,再把这个胳膊肘朝外拐的叛徒砍了,借赵云脑袋安抚军心。
没法比,也不能比,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道路、风格。
或许当年关云长挂印封金而去,除了敬爱刘备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关云长的籍贯……不是谯沛人,不姓曹,也不姓夏侯。
不是武皇帝诚意不够,而是关羽不姓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