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刘琚自从继承大汉王朝皇位以来,他的身体其实一直并不太好。虽然在政事上也算得上勤勉,但如果公平来说的话,他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却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开创之主。
其实,眼前的局面下,他作为大汉帝国的君主,能做到恰如其分,已经是最好。而这其中的分寸,无论是他,还是深宫中的皇太后,都分得很清楚。
九州四海,百业兴盛。黎民百姓,安乐富足。秉承大汉五代帝王的余泽,这盛世局面,已经远远超过有史书记载以来的任何朝代。
而刘琚只需要做一个垂拱而治的君王,就能继续发扬光大这强盛无极的江山社稷,彪炳青史,千秋铭刻。他就算是平庸的资质,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现在对于皇室和皇帝本人来说,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因为皇帝身体原因而导致的隐忧。
年轻的皇帝除了皇后之外,这几年来,也新进了几个嫔妃。可是,任凭如何努力,都还没有留下皇族血脉。虽然说起来刘琚还年轻,将来还有许多机会。但这么重要的事,一直没有着落,总是令人不安。
皇帝陛下这方面的事,任何人好像都帮不上忙。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太医院的御医们用药物帮助调理身体,大家都盼望着,赶快听到未央宫里的好消息。
朝廷军政大事具体都有各有司职能部门负责。他们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皇帝陛下只需要御览批复即可。在省心省力的同时,刘琚有时候会想,听闻文、景二帝当年几乎是一年不休的处理政务,天下各项事务忙的焦头烂额,没有丝毫敢懈怠的时候。可即便如此,还是不能处理好国内矛盾和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以至于大汉疆域内斗争频繁,耗费大半生精力,也只能草草开创出一个大致的发展局面。至于说大臣们吹嘘的“文景盛世”,其中的水分是很多的。
就算是到了他的父皇武帝时期,政务也是异常繁忙。尤其是武皇帝雄心勃勃,他想要收揽大权集于自己手中,来当做“做大事”的凭仗和手段。却没想到,事与愿违,绝对的权力往往会使人迷失最开始的初衷。如果不是元召从中加以纠正和提供巨大助力,大汉帝国的车轮到底会驰向哪一个方向,吉凶祸福谁也不敢保证。
想到这些时,坐在含元殿上正接受所有大臣们恭贺的皇帝刘琚,不禁微微的叹息。造就今天这样一个所有人都尽职尽责良好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那个出征在外的人努力的结果。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听着耳边的许多赞叹,皇帝心头油然而生敬佩和感激。他正要想说些什么时,第二份和第三份西域捷报就这样自雪中而来,千里直入长安。
第二份捷报内容虽然最令人震撼,却写得非常简单。只不过寥寥数笔,言简意赅的说了一下战果而已。
但含元殿上下所有与闻者,却已经是都瞪大了眼睛,在震惊之余自然喜出望外。
玉门关一战,攻城的波斯大军全军覆没,诛其元帅。连同首战的胜利,十万人马就这样被汉朝的军队所消灭了。
这样干净利落得大胜利,已经算得上是伟大战役了。虽然不能说一战而定乾坤,但谁都明白,这一战的胜利,必然会极大地鼓舞起汉军士兵的勇气,为将来夺取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紧接着报进来的第三份大捷,就写的详细的多。有许多与元召交情深厚的重臣,从这些字句之间,已经隐约听出了元召的语气。可以推断,这份捷报必定是他亲自草拟书写的。
敦煌大捷,杀灭敌军六万。擒杀波斯菲普利亲王以下亲贵甚多。敦煌至玉门关之间的大片区域,不再有波斯人的踪迹。由元召亲自统领的汉军,在敦煌一线与波斯大军主力目前暂时处于相持阶段。
这样的消息,自然引起了更大的震动。站在含元殿上的这些大臣们,无论是谁都明白,如果这次大战取得全胜之后,波斯人被彻底消灭或者是驱逐。那么,西域这块地方的地位,在与大汉王朝的交往中,恐怕与从前再也不同。
整个西域这块广袤之地,将从以前的臣服变成彻底的归附。也许从此之后,那里每个国家的王城上,都将会飘扬着大汉的旗帜。西域人,将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变成大汉的附属子民。
而在这份捷报中,除了叙述作战过程之外,更大篇幅详细的记载了守卫敦煌城的大汉将士们的英勇事迹。
以博望侯张骞为首的西域都护府汉军,在重新聚集起来退守敦煌之后,苦守孤城月余,大小数十战。尤其是在最后波斯人的猛烈进攻下,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然而仍然坚定的守护住了西域都护府这座最后的要塞。直到援军的到来。
最后活下来的守城将士,只剩下两千多人。他们是真正的铁血勇士,大汉王朝的骄傲。因此,在捷报末尾部分,由元召亲自提请,请皇帝陛下给予这些将士特殊的嘉奖。
嘉奖!必须要嘉奖!而且是要重重的奖赏。所有大臣一致附和。在取得这么大的胜利面前,对于功勋卓著者的表彰,给予再多的丰厚赏赐都不为过。
皇帝终于按耐不住站了起来。他神色激动的与群臣一起祝贺。真是没有想到,赶在新年到来之前,元召竟给他送上了这么几份隆重的大礼。看来,西域的局面,很快就可以平定下来了。
“这次,我一定要重重的给你封赏……只是希望到时候你不要再推辞啊!”
皇帝在心中暗暗的下了决心。然后,他挥了挥手,大殿之内逐渐安静下来。
“西征汉军,三战皆胜。足见将士用命,上下齐心。丞相既然已经提出赏赐的请求,朕自然无不应允。你们看,赏格该如何制定……以前有没有例子可循?”
皇帝陛下当殿就要决定赏赐,足见心情的急迫。没有人会在这样的事情上提出反对意见。唯一有异议的就是,这第一批封赏,到底是只考虑西域都护府的那些
孤忠将士?还是把这三次大战的有功者同时全部加以赏赐呢?
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不同意见,本来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毕竟一次性大规模的封赏这么多将士,在规格、待遇方面需要全盘考虑。绝对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颇。否则有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如果影响到军中情绪,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最好的处理办法,是等到大军凯旋归长安之后,再细致的按照功劳详细区分加以赏赐。不过,元召既然已经提出来了,应该是有他的考虑,身在长安的君臣,自然不会违背他的意愿。
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大捷之后的喜悦。就算是有些许的争执,也无关紧要。含元殿上,君臣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制定封赏的计划,同时也在考虑着派遣奉皇帝旨意去往玉门关外犒赏三军的大臣人选。
也就是在这诸般繁琐中,太后宫中派来的人,悄悄的报告了皇帝关于长乐候府的喜讯。
皇帝大喜。他马上中断了朝会,只笑着撂下一句话,就在大批侍从的簇拥中急匆匆登车冒雪而去了。
“卿等继续商议,制定好后报朕知道即可……朕要先去贺喜了!呵呵!”
含元殿上下文武百官们一头雾水。这样的情况真是闻所未闻。如此重要的大朝会,皇帝陛下竟然扔下大臣们自己走了。有什么事会这么重要呢?
不过,稍后不久,他们就从喜形于色的宫中侍卫那里打听到了确切消息。所有人不禁面面相觑,各种情绪都有。
“原来……是元侯府邸有喜。呵呵!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
“怪不得今天早上路过侯府的时候,感觉那府中有些异常呢……呃,元侯虽然出征在外,这杯喜酒到时候我们还是要去讨来喝的嘛!”
“那是自然!说起来,今天真是一个喜事连连的日子啊……朝会散后,大家一起去明月楼,配上这般雪中景致,痛饮三杯,不亦悦乎?”
“去、去、去,今日不去都不许……赶快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然后去大饮一场,遥祝吾汉家将士的大胜利!”
一片欢腾中,含元殿失去了往日的庄严肃穆。而在这些喜形于色中,今天也随着来上朝参政的两位王爷燕王旦和广陵王胥,互相对视一眼,心中有些不可言说的念头在悄悄地涌起。
“玉门关外战事如潮,相信不久之后汉军必将势如破竹,大败波斯军……元召当初答应我们的事,现在应该是到了实现的时候了吧?”
“这次的机会一定不可放过!一会儿我们先去见太后吧……只要她答应了我们的请求,皇帝必定不会反驳。而只要我们以封赏使臣的身份去到军中,元召此人一向重信,当大有可为矣!”
两人悄声低语,想到未来前景,已是心潮澎湃。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