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对手(下)
洪武元年五月初五。庚午。【西元1126年5月31日】
太平州当涂县中军政双方的这次小小冲突的报告,在两日后,便递到赵瑜的案头。不过不是单纯的叙事文章,而是罗列并分析了各方情报和议论的综述性报告。
没有经过组织和整理的情报,就是一团毫无头绪的乱麻。要想从浩如烟海的报告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就如同从浩浩荡荡的金沙江水中淘选出金粒的难度。对于搜集来的情报不加分析和整理,就等于是让一粒粒金沙从手里流走一般。
而经过十几年的教导、历练和发展,赵瑜手下的情报分析部门已经越来越接近于一个辅助决策的智库。每一份情报收到手中,除了摘取其中要点,贴黄上供御览外,也要综合起其他有关情报一起递上。
同时就连归档,也再不仅仅是分门别类那么简单。还要划出其中的关键词——如人物、地点和时间——制作成检索卡片,以便于日后编写分析报告时寻找参考资料——这也是目录学和档案学不再局限于图书馆中,而在情报系统中发扬光大。
呈到赵瑜眼前的报告,就包括了当涂县衙中当时各方人等的对话,事情的起因结果,知县王安平的几次谏言奏疏,还有事件发生后,当涂百姓们的反应。互相对比着看来,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便在头脑里有了个清晰的印象。
不过这份报告里,并没有当地驻军上报这次冲突的奏疏。对于太平州州营都指挥使与知县在县衙中为免税政策争辩。但在之后却严格恪守了军不干政的铁律,这点让赵瑜很赞赏。
不像其他地方的军队,地方上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要打个报告上来,好在赵瑜心中留个印象。赵瑜很少会理睬这些妄图幸进之辈,而没这么做的吴伟,他的名字,反而已然简在帝心。
当涂县的这次由免税引发的冲突并不是进来唯一的案例,自从赵瑜下诏永免丁税和一切杂项,并不计旧时积欠后,有许多地方官吏和一些朝臣,上疏谏言,一封封奏疏如雪片般飞上赵瑜的案头。
多是打了个为朝廷财政着想的名义。先赞一通天子仁德,然后便是叫苦不迭,并指天誓日的声称,若行此法,今年的税入必然会只剩三成到五成,若是坚持如此,一统天下定会遥遥无期。虽然这其中并没有东海旧臣,但也掀起了好大的一片声势。
这就是赵瑜眼下的对手。不是北方的金人,不是关西的赵构,而是刚刚归入他统治下的地区中,数以千万计留用下来的地方官员和胥吏。
他们是旧朝税制的直接受益者。在神宗朝时税入最多的年份,粮、草、钱、绢,还有,折合成钱币,大约是八千万到一万万贯。但在抽税的过程中。却足有两到三倍的数额,流失到各级官吏手中。
这并不是赵瑜的臆测。当初为了计算江南百姓的家产和购买力水平,以便决定是否将玻璃、铁器大规模生产和倾销,他曾经在江南诸路选出六个有代表性的县——有以农桑为主,有以茶树等经济作物为主业,有以盐税为主,还有处在通衢要道,以商税为主——并向这六个县派出大批人手进行深入调研,并直接收买衙门里的吏员,复制了全部档案资料。
最后用了整整一年,搜集的资料和报告得用车装。得出的结论就只有一个,不杀光当地税吏,东海铁器也许还有点出路,而造出来玻璃器皿根本不会有多大的市场。
天下胥吏皆可杀,这不仅仅是宋代被胥吏们欺骗和玩弄的士大夫们的悲愤之言,也是每一个被贪官污吏借助自己的身份和权柄,抢去了所有家产的农民的心声。
为朝廷收一贯税钱,放入自己腰包的就能有三贯,虽比不上明代嘉靖年间征收矿税的一比十——皇帝每到手一两银子,派往各地的征税太监们就能拿到二两银子,地方政府的税吏就能到手三两银子。而各地的地痞无赖就能到手四两银子——但也足够触目惊心了。
而赵瑜的诏令,把繁杂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各色苛捐杂税,削繁就简,归并为一项。一下便将税收稽征手续简化到最少,自然便减少了税吏们欺上瞒下的机会和油水,同时也减少了税收过程中的各项开支。
这些开支并不是税入粮赋在转运和存储过程中的损耗,那些永远都是加诸于百姓头上,而是减少了税簿造册、隐户稽查等工作,针对农民的税用账本,也只剩下田籍和五等丁产簿两项。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还有地方的财政监察权,不仅仅是税收要存到在钱庄分号中那么简单。”陈秀安在赵瑜和一众宰臣面前侃侃而谈。
他是减税政策的倡议者、鼓吹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免去苛捐杂税,对于农村购买力的释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江南农村市场得以打开,对于工厂主、工厂主背后的三大钱庄,以及三大钱庄背后的皇宋楮币局来说,都是个天上掉下金元宝的好消息。
而商税的收入,以及商品出厂时的印花税也会因此水涨船高,这也是赵瑜不遗余力赞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大规模的商品倾销,日后肯定会造成大量的小农破产,但那已是很久以后才会发生的事了。
赵瑜和一众宰辅,以及陈秀安的注意力,如今都放在对手可能有的反击手段上:“那些贪官污吏要想对免税新政的进行反击,只要故意少征税就够了。不但已经免去的税赋不再收取,连该收的田赋也不去催缴。他们大概会认为,朝廷税入一旦不足,就不得不废除新政。恢复旧的税法。
众所周知,欠缴税赋在各地都是十分常见。一般来说,十贯税额收到七贯,也就是征十收七,便已经是高比例了,大部分情况甚至只有一半。所以许多时候都是标个高高的征税定额,就算有人欠缴,打个折扣还能剩些。那些贪官污吏若是以此为借口,来挟民自重,朝中要想对付起他们免不了就会有些投鼠忌器。”
“如果从朝中直接派遣监察御史下去呢?”
“不仅仅是监察御史要派,每一个州县肯定都要安插上税官。但无论人力再充分,也不可能连每一个乡和每一条村都派驻进税官,只能依靠地方上的大户,也就是让那些保正、甲头继续来充税吏!”
不需要陈正汇提醒,赵瑜也很清楚这一点。大户都是地方上的天然管理者。不借助他们的力量,他的统治也仅仅控制到县中——再发动群众,也比不上后世那支空前绝后的队伍——虽然可以利用州郡兵将政策传达会乡里,但终究不可能多用,更不可能代替乡中族老和大户的作用。
不过相应的对策,书房中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
赵瑜笑得冲和恬淡,但说的话却是杀气腾腾:“朕施政以仁德为上,但也不是只吃斋念佛!女真人都被朕打得像兔子一样缩回洞里,还收拾不了他们?笞、杖、徒、流、死。五刑在手。轮不到他们闹!今年秋冬大辟,朕可是准备着勾决个千儿八百的!就以朱勔余党的名义!”
陈秀安也冷笑着:“他们也只是贪惯了,又以为还能挟民自重。只需陛下当头一棒,将他们的气焰打下去,日后习惯下来也就没事了!”
南山则今次也得与会,并附和道:“臣已经将所有的文稿都准备好了,等三日后便刊发号外于世。现将清议的调子定下,再将那些贪官污吏能用的手段一条条都先揭开,看他们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小丑跳梁,不值得多虑!”陈正汇一句收尾,此事也不需再多提。
一个议题结束。一个议题便随之展开。
“但不管怎么说,今年的税入应该很难支撑下一年度的军费。就算那些跳梁小丑玩不出什么花样,税收也不比旧年少,但地方上事务官的俸禄却要吃掉更大的一块。秀安,你这个大掌柜可有什么办法?”
在过去,胥吏们的薪资都是地方衙门来自行解决,有的甚至不发工钱,除非吏员家有余财,否则自然要靠盘剥百姓才能过活。官员几乎都是外派,搜刮百姓毫无顾忌,但当地出身的胥吏们对上乡里乡亲还狠若虎狼,却也有许多是因为要糊口的缘故。
而赵瑜便是要解决他们的俸禄和地位的问题,总不能断了人的财路,还不给人另外一条养家糊口的办法。
因而,江南诸路的胥吏们将会集体转为事务官。身为事务官,在六部可以升到一部侍郎,在三省,也能坐上各厅各房的副职。就算升不上去,一个最底层的四等文员的俸禄,也足以养活一家老小。未来是光明的,现在是安稳的,相信从胥吏身份转为事务官后,那些残民肥己的行为会减少许多——尤其是在赵瑜的屠刀扫过一些不长眼的蠢货之后。
只是一旦将胥吏们的俸禄承担下来,在官府衙门中的花费,却也是倍于前朝。所以赵瑜需要一个消减赤字的办法,而陈秀安的回答,是令他满意的。
“废除一切杂变,免去所有积欠,这些都是亏本的。由于战事频繁,商税、盐税也是再减少。而免除丁税虽实际上是摊丁入亩,却也不会让税入增多。但是改纳粮纳绢为缴钱,其中产生的利润足以弥补一切亏空。只要楮币局还拥有铸币权,从地方上利用税收将旧朝钱币收归钱庄,然后推广洪武新币,完全能够冲抵掉减税后的损失,甚至还远有过之。”
“到底有多少?!”陈正汇想知道数字,这代表他可以向楮币局发行多少国债。
“单单这些年。楮币局的钱息总计便有三千万贯,而新币的使用范围主要还是江南各路和北地,且只有旧钱的三分之一。不过一旦独占江南市面,将流通范围推广到全国,前三年的钱息预计能有一万万贯!”
陈正汇听说有一万万贯,脸上却不见喜色,他早有了初步的经济学常识,钱不是造得越多越好,“是不是太多了点。市面上流通的钱多了,不是会贬值吗?尤其是金花钱,本钱才三文啊。”
“有窑金在,相公不需多虑。据统计,楮币局发行的二十文面值的金花钱,每年至少有一半会被收藏起来埋进了地里。至于其他钱币,银叶钱和如意金钱,虽然没有公开发行,但历年来作为赍赏其实也发出去不少,但至今为止,从没有在市面上出现过,都是给收藏起来了。”
所谓窑金,就是在自己宅院里挖个洞,埋下一笔钱钞,这是惯常见的【注1】。虽说是为了给子孙破落后留个再起的本钱,但实际上,却往往让几百年后的外人给享用。就如洛阳,隋唐旧都,多少官宦富户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埋下去的金银财物不计其数。如今古一点的宅子转让时,卖主往往还要另加一笔窑金钱。而买了宅子后,挖出窑金大发一笔的传闻,也是每年都不缺。
这种习惯如同松鼠,秋天将一堆松子埋进地里,但到了冬天却忘了储藏的地点。春天时,埋下去的松子便自己发芽生长起来了。制造精美的新币,尤其是高面值的三种,都是埋进土里的上佳选择。也因此,根本不会有通货膨胀的风险。
赵瑜长舒一口气,笑道:“有一万万贯做补充,再加上应有的税入,足够支撑到一统天下了。”
陈正汇随即问道:“那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是不是可以先缓上几个月?”
若说免税实则摊丁入亩是动了地方官吏们的蛋糕,那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便是在削他们的脸面,摇他们的根基。竟然要和民户一起当差,就算用仆役顶替,当官后的荣耀还剩多少?而一体纳粮,更是损害天下士大夫的利益,惹起的反弹绝对不会小。
赵瑜虽然不惧士大夫们的憎恨,但陈正汇却不想所有的事一起压过来,按部就班的一桩桩的解决才是最好。
改革政策从来都不能一股脑的推出来。变法这条河水很深,要摸着石头过河。如王安石那般将青苗法、免役法等一系列新法,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数推出,而不是一件件推广,并在推广的过程中按照实际情况不断修正。就算其中有好的一面,但也会给人揪着其中的某个缺点,连带着一起给批臭掉。
赵瑜点了点头,宰相的意见正合他意,反正如今夏天的丁税免了,只需要缴秋天的田赋,在秋收再开始推行也来得及。“那就顺便将丈量土地一事做起来。江东两浙和福建各州县的新兵,应该已经开始学习如何测绘地图了罢?”
在一边旁听了许久的赵文精神一震,忙道:“除了江东路后收复的江州等几个军州,其余州县的州营都已完成了新兵训练大纲,正在组织学习测绘。”
旧时的土地丈量,都是地方胥吏和村里大户们把持。自家的好田定成下田,穷户的下田定为良田,田地等级差一级,需要缴纳的田赋少说也要差两成。自耕农就是这样一步步的被盘剥成佃户的。
不过赵瑜可不会受那些胥吏和大户们的欺,他手上的兵都是要认字识图的,学懂怎样丈量土地却也不难,只要避免丈量自家土地的情况出现,便也不会出现旧时的积弊。
赵瑜满意的笑着,一切都在顺利进行中。他的视线扫过书房中一列重臣,正色道:“虽然没有枪炮硝烟,没有血肉横飞,但这还是一场战争!对手比起金虏还要危险十倍,根基深厚百倍。虽然我们有绝对的优势,却也要小心他们的反击,必须要齐心合力。”
陈正汇代表着众人:“陛下放心,臣等必会通力合作,将陛下的德政全力推行下去。中间无论发生什么事,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陛下的!”
一天的忙碌终于结束。赵瑜离开座椅,在无人的书房中,活动开手脚,舒展着身体。他的工作和心情都是一样的轻松。无论在其他朝代的其他皇帝眼里,看起来是多难的一项政策,在他赵瑜手中,却轻而易举的就能完成。
因为他有人,他有足够的人才,足够多的拥护他的政策的人才。
他是头脑,而臣子们则是手脚,只有两方齐心合力,才能将事情办好。就如如今的新政,法令制定再好,执行才是关键。
要得人!
改革也好,也好,如果想成功,都是拉起一帮人,再去打倒另一帮人。将他们的利益瓜分,再分出去一些残羹剩饭,以换取民众的认同。
王安石变法最后变成了如今的局面,就是他没有找到立足点,不得人的缘故。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伤害了北方士大夫们的利益,而市易法更是直接导致东京城中各大行会行首们的利益受损,免役法和保马法的措施不当更是导致农民们困苦不堪,但最重要的一点,当地方官吏施政合格与否是以税费收入多寡来计算的时候,整个变法就不可避免的走入了误区。
赵瑜推广新政,绝不触动功臣集团的利益。功臣集团有封地,在海外的庄园更不会被征收田赋,受到伤害的,都是地主及地方官吏。
他是与江南豪商集团紧密联系在一起,符合以三大钱庄为中心的金融和工商业的集合体的利益。尤其对于商人们来说,百姓们交得税越少,身家自然也就越富庶,能拿出来购买商品的钱就会越多。
这就跟后世满清的雍正一样。雍正的一切变法,无论是摊丁入亩还是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全然没有触动满清贵族的利益,旗人的铁杆庄稼根本是半点未动,纳粮当差也轮不到他们头上。
所有变法目标,全都指向汉人官宦地主阶层。雍正立足根基稳固,变法当然能顺利推行。而顾炎武、黄宗羲已逝,朱舜水东渡扶桑,但凡有些气节的汉人士大夫也都死得干干净净。汉家王朝中,傲王侯,慢公卿的士大夫们早已不复存在。
那些自认奴才的废物,就算雍正大举搜刮,除了摸着伤口一阵乱吠,在吕四娘和康熙遗诏上编些段子外,也就能激得雍正写个《大义觉迷录》来给自己辩解,根本改变不了大局。
没有人能改变如今天下大局!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他这个活曹操就在这里,但刘备呢?又在哪里!
注1:窑金的传说,在古代,就像是如今的彩票,都是百姓们大发横财的梦想所在。如果翻一翻古代的笔记小说,里面出现穷小子挖出窑金,一跃成为巨富的故事,不胜枚举。
[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