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在初平四年,集中处理了兴建马场、发展商业、重振手工业这三件事情。
之所以说是重振,那是因为,在先秦时,手工业本就大为发展,只不过后世得到了一些禁止,发展速度变得缓慢,甚至有些技术失传了而已。
除了这三件事情之外,这一年中,各地的粮食收成状况,依旧相当之好。而民兵训练的情况和屯垦戍边政策的执行,也是相当之不错。
初平四年的三件大事虽然高瞻远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带来的直接利益还不能和这些原先就执行的东西相比较。
在此情况下,马家的实力迅速发展和壮大,手中的资本也比原先雄厚了不少。
以他们现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完全可以同时拥有最大数量高达八万的部队。
不过,他们依旧坚持了精兵路线,保持了五万部队的数量,而其他人有志愿入军的,则是训练成民兵,民兵再训练成比较精锐的民兵,作为正规军的后备力量和替补。
如此一来,这样的部队虽然说是民兵,但其中的不小一部分,遇到紧急状况后,拉上战场并不需要多长时间。
而这样做,又可以节约下不少粮食,想来也算不错。因此,马超也就没有执着于一味地扩大部队的数量。
至于那五万部队,在又经过一年的训练之后,大部分都算是比较精锐和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了。
他们平时的训练,可不只是体力、速度、兵法、韬略等方面,或者是战斗技巧。在训练的过程中,至少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实战训练。
也就是说,除了那些参与战斗的士兵手中拿的是一杆木枪,并不能对人造成威胁生死的情况之外,剩下的和平时的沙场作战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虽然说少了那份血腥气之后,战场的真实感受会下降不少,对于人心的震慑和威势也会大大降低。但至少,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训练战斗经验、战斗方法是毫无问题的。
采用这样的方式,马家也可以更加迅速地让手下的士兵发挥其应有的实力。
至于清剿治下的流寇、土匪来练兵的情况,在初平四年的后半年里,基本上就没有再发生过了。
因为,所有的土匪、流寇都在前半年里被军队疯狂的围攻而清剿完毕了。
整个西凉之下,倒是因此生活安定,秩序井然。百姓们即使是深夜出远门,也可以放心了。
毕竟没有哪些土匪、盗贼会不知死活地去招惹百姓,从而引来军队的围攻,导致自己小命不保。
事实上,如今的西凉境内,除了那些特别偏僻的山区,其他地方都可以确定没有任何土匪、流寇了。
这样的策略,不但训练了部队的战斗力,还让治下的百姓更加认可马家的统治,社会秩序也随之安定了不少,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除了军队的实力继续扩张之外,西凉的各种民用物资和军用物资的储备也提升了很多倍。
在初平四年结束之后,马家在各处郡县的仓库里面,都堆满了粮食和各类军用物资,尤其是冬天的御寒衣物。
之所以要刻意加大生产御寒衣物,一方面是因为凉州身处苦寒之地,冬季极为寒冷。
另一方面也是当年在潼关之下的时候,马家军因为缺少过冬的御寒衣物而冻死冻伤了不少人,给马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也是整个古代社会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即使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外出参加长久的战争,待在家里,也会因为冬天的严寒而冻死不少人。
而现在,西凉治下,已经在仓库里储备了三五万件御寒衣物,这还是给所有的士兵都配备了这样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
即使是平时有不少百姓在冬天因为天气过冷,而面临被冻死的危险,官方也可以迅速将这些物资发放下去赈灾。
虽然不能免费使用,有一定的代价,但对于需要的百姓来说,大量御寒衣物的发放就相当于是挽救了性命,那一点代价根本不用心疼。
如此种种政策执行了两年之后,马家治下以非常快的速度提升了凝聚力,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整个凉州,除了董卓统治的两郡半之地以外,可以说已经是铁板一块,军心、民心全都极为拥护马家,而马家麾下的资本,也已经比较雄厚了。
在这个时候,虽然诸如马场和商队的事情才刚刚开始,还没有获得比较大的成果,但马家初步的原始积累,已经有了一些了。
尽管马超和马腾的意见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分歧,但不得不说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初平五年的马家,都已经拥有了彻底成为一方诸侯的实力。
他们的实力,终于可以让天下诸侯为之侧目,给予相当的关注了。
而至于马腾和马超的具体分歧,在于马腾认为,他们现在的军事储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应该率先出兵,至少要驱逐董卓在凉州境内的势力,击败张济等人的军队。
不过马超却坚持认为,一旦凉州的两郡半之地迅速失守,董卓恐怕会立刻反应过来,高度警惕,甚至不惜大动干戈,从而将马家卷入和董卓直接进行终极对决的境地。
而以他们现在的实力,和董卓进行最终极的对决,并没有太大的胜算。
此刻的他们尽管实力大涨,但和拥有关中之地以及凉州部分地方的董卓来说,仍然是有所逊色。
即使有朝廷的一两万兵力在西面策应,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战胜董卓。得到朝廷支持后,他们在实力上也只是和董卓相齐平。
而马家以后还要进入河洛之地,坐观中原诸侯成败,并参与到其中。
因此,自然不能在这个时候,在和董卓的斗争中损失过大,消耗元气,需要花费好几年时间去恢复,从而给了关东诸侯吞并其他势力、壮大自身的契机。
出于这样的考虑,马超对马腾在初平五年出兵攻克北地、安定和汉阳三郡的想法,表示不认同。
他们暂时只需要从别的地方扩张就可以了,没必要往这些地方扩张,提前和董卓决裂。
父子两人最后达成了妥协,也是因为他们不仅仅可以向三个被董卓占据的郡扩张。
最西面是被羌人占领的地方,再往上就是青藏高原,那里也不太适合人居住。而南面就是汉中和益州一带,地形险峻,难以攻伐。
既然东面的董卓无法攻克,那么他们的目标就只能是北部和西北了。
只是如今的匈奴和鲜卑等马背民族实力不弱,现在就进行大规模的对抗,他们还没有那个实力和底气。
不说马家刚和这些人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相互通商。就是这些马背民族全民皆兵的情况,以及他们对于那里的地形又不太熟悉,就足以让他们放弃向北方扩张。
如此一来,两相权衡之下,就只能选择向西北进军了,通过武威攻打原来张掖郡的故地,扩充己方在河西走廊的实力。
不得不说,这样的战略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随着汉室的衰落,西域先是失去了控制,不听从汉室的号令,甚至后面河西走廊都以差不多半独立的状态脱离了汉室的掌控,汉室对其的控制被降到很低。
别的不说,至少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和敦煌一带,汉室的控制确实是衰弱了很多,最多也就勉强控制张掖和武威等河西走廊东段的部分。
前几年韩遂盘踞在武威郡,在两年半之前被马家剿灭。除了武威郡之外,剩下的里面最近的就是张掖郡了。
张掖的地方并不比武威小多少,不过地势比较狭窄,算是完完全全进入了河西走廊,是一个狭长的一片。
以如今的情况看来,张掖并不适合大规模种植田地。不过,如果能招揽足够的民众来开荒的话,也足够生产出供养当地军队和人口的粮食。
毕竟,当地的人口也不算多,对粮食的消耗并不是很大。
决定了这一切之后,在初平五年的春天,马超就带着麾下的部队出发了。
马腾军依旧坐镇中枢。而此次出兵,马超带上了足有二万的精锐部队,只给金城以及其他郡留下了三万人马。
当然,有大量民兵的后备力量在,他们也不太担心敌人忽然入侵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两万人马,比上次攻击陇西和武都郡的数量要多了一倍。这是因为,马超有一个鸿鹄大志,他想一举攻克河西走廊的三个郡,从而将通往西域的道路直接掌控在自己手里。
而攻下了这三郡之后,他们的地盘将会扩大接近一倍。
毕竟,去年攻克的陇西和武都,马家都只占领了一部分,并没有占领全郡,而汉阳郡更是只有西部几县。
至于人口,虽然只能增加原来的三成,但这个数量也不少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战略纵深就会大许多。
说句不好听的话,即使之后战事不利,他们被董卓击败,也可以从凉州的金城、武威、陇西等郡出发,退往河西走廊。
有一个大后方的战略纵深作为资本,也能让麾下的将士和官吏安心。毕竟,在这样的时代里,如果缺少地盘和战略纵深的话,一旦被人攻破城池之后,只能是面临灭亡的结局。
对于一方势力而言,如果拥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无疑会占据非常重要的、其他人难以企及的优势。
因此,能否顺利攻克并占领河西走廊,对于如今的马家而言,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