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整个汉阳郡内,总共集结了超过五万的兵马。
董卓一方,张济带的残兵败将有三千人,樊稠的援军有一万五千人,华雄的援军有一万人,这些人加起来,就是两万八千人。
而马家军这边,先前的一万九千联军,为了快速攻下冀县,在没日没夜惨烈的战斗中直接损伤了六千人。尽管后来也抓了一千俘虏,但是也只有一万四千人了。
再加上马超的一万援军,共计两万四千人。
当然了,由于马家军普遍相对精锐一些,马超在这几年来注重士兵的营养供给以及训练程度,因此,他们在部队平均战斗力上,是高于董卓麾下的部队的。
至于抓到俘虏之后直接编入军中当成自己人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导致翻车什么的,高顺表示自己毫不在意~
毕竟,这个是内战,不是国战,为哪方势力效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事情,这就杜绝了在心理上产生抵触的根源。
大家都是凉州老乡,跟谁混不是混,既然都能混口饭吃,那为什么还要挑挑拣拣呢。
平日里已经固定了一方势力的归属权,而且被头上上司和军官压着。自然不会轻易有改换门庭的想法。
但这个时候,既然已经选择了投降,或者说由于主将的无能导致了被对方俘虏。那么,对于投降,他们也就完全拥有充分的理由了。
而且,从现实角度来讲,高顺大军有一万多人,这些降军不过一千人。打散之后收编,既不能和自己原先熟悉的士兵相互联系,或者说是相互勾结,也不能影响自己所在的部队基层组织的稳定性。
只有不到自己十分之一的军事力量,又被打散了之后,这些人还能翻出多大的浪花呢?
就算出于谨慎考虑,再将结果想得差一点,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在将来选择了降而复叛,那么高顺也可以将他们当作炮灰,用来在战场上担任攻坚克难等需要用人命去填的任务,从而将他们的价值最大化。
总而言之,收编敌军这种事情,只要敌军的数量不是太过于庞大,在这种本地的内战之中,一般是不会翻船的。
而这个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五月份。
二月份主要是张济对徐荣的侵袭战,最终凭借着突发的偷袭和庞大的兵力优势,占据了汉阳郡西部诸县。
而三月份则是高顺统帅援军赶到,将兵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的张济以及后面闻讯赶过来的战斗力不高的援军打得大败。
由于高顺所统帅兵马战斗力强悍,典韦的大斧兵更是难有敌手,那两千名工兵也是神来之笔,因此,高顺不但收复了失地,将战线推了回去,而且,还攻下了冀县及其附近的几座县城。
再加上北宫离攻占汉阳郡南边,成公英攻占汉阳郡西南,自此之后,原本的董卓和马家共分汉阳郡,马家也就占据了四成的局面,变成了马家独占七成。
而四月份则是高顺等武将统帅大军和樊稠、张济等人相斗争的过程。
这个时候,董卓身为天下有数大诸侯的底子就彰显了出来。樊稠所带来的一万五千关中军,各个都是精锐。
虽说没有夸张到像高顺的部队那样人人身穿锁子甲的地步,但不管是战斗力,还是装备方面,樊稠的这些兵马,比起高顺的本部兵马来,也只是差之一线而已。
而到了这个时候,高顺带来的一万精锐,已经只剩下六千人了,至于典韦的大斧兵倒是损伤不大。剩下的兵马,都是北宫离和成公英带过来的战斗力并不算高的郡兵。
好吧,纵使是马家麾下的郡兵,因为有些民兵的缘故,也不见得战斗力很差,也不是最弱的那种,要比董卓麾下的郡兵强一点,但也就是比安定、北地两郡援助张济的兵马强一点而已,弱就是弱,没什么好辩驳的。
因此,除了一开始高顺乘胜攻击,拿下了冀县附近的几座城池之外,双方接下来的战斗,更像是拉锯战。
直到华雄和马超带人前来援助的时候,这种拉锯战的局面依旧没有结束。在这个过程中,高顺也一度凭借着己方武将的数量和质量比对方多的优点,指挥大军兵逼陇县过一次,可惜,被樊稠、霍霄等人利用兵力优势给击退了。
毕竟,高顺就算是厉害,但也不是常胜将军。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老是获胜。
因此,这一个月来,双方互相攻守,互有胜负,有时高顺占据优势,有时樊稠占据优势。总而言之,战局的进展就这样僵持着,没有哪一方获得很大的突破。
而在得知前方战事已经稳定下来了之后,身在关中的董卓当即下令,招回了张济及其亲兵。甚至若不是李儒劝阻,董卓都想连张济的侄子张绣也一并给召集回来了。
不过,他也知道现在是用人的时候,经过李儒的提醒,也就压下了心中的火气,让张绣继续在战场上为他效力。
当然了,张济之所以被调回去,也不完全是因为董卓恼怒于他的败绩,从而在战局稳定之后,临场换将,将他给拉了回来,这里面还有着其他的原因。
譬如说,张济在此前的大战中两次受伤,再加上年纪已经较大,此时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相当之差,调回来,至少在身体上也能得到休养。
其次就是张济和樊稠,无论是在军中的威望还是资历都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战场由谁来主持这场战斗,大军听从谁的指挥,就成了一个问题。
将张济调回来,樊稠便成了这支部队新的主将。这样也有益于整支军队发出一个声音,凝聚成一股力量,从而更好地和对方作战。
因此,董卓虽然大为光火,张济居然在占据了优势的情况下,在已经攻打下来了汉阳郡西部的情况下,仍然将攻打下来的地方给弄丢了。而且,就连冀县这样的军事重镇也给丢了,更是耗光了安定和北地两郡的郡兵。
但是,以功抵过的话,就算有所不及,张济的罪责也算太大。面对这个效力于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董卓还不至于直接临场换将,把他拉回关中给砍了,以军法处置。
所以,张济若是回去的话,如果说一定会发生的情况,无非就是被董卓大骂一顿,削去封赏的爵位,然后再夺掉手中的兵权,闲置一段时间这样的一个惩罚力度。但要再严重一点,甚至说是有性命之忧的话,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过,比较糟糕的一点就在于,张济本身就已经年老,在此次大战中又受了不轻的伤势,这一旦被闲置,能否有再出头之日,可就是个问题了。
而且,张济原本就是将这一战当成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战来进行的,他准备打完这一场战争之后,就光荣退休。但这个时候,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让他整个人内心都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和创伤,变得非常颓靡了起来。
在这种心态下,张济为了缓解内心的郁结之气,为了平复精神上的悲痛,在被闲置了之后,老来无事,就将时间和精力发泄在了声色犬马之上。
这也符合人性的规律。年轻的时候,总是雄心勃勃,就算是能力不行,也觉得自己可以上,可以做到。受到了打击,过一会儿就能恢复过来,继续跟无头苍蝇一样,不知疲倦不折不挠地继续碰壁……
老了之后,就很容易失去心气。且不说整个人都变得淡泊宁静了起来,就是在遇到挫折打击之后,也更容易颓废了。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我已经老了,我不行了,反正我已经挣扎了一辈子了,既然做不到,那就这样,算了吧……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声色犬马,原因也很简单。
张济本身并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出身,几十年来纵横沙场,驻守边疆,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多少荣华富贵。几年前董卓诸将在洛阳纸醉金迷的时候,张济虽说也有参与,但也比较克制,并没有彻底放纵过多少回。
而从河洛之地撤回来之后的几年里面,张济由于比较好欺负一点,所以被分配到了相对偏僻落后不好处理的凉州……
至于李傕郭汜等人,却仍在长安城内花天酒地,纵情声色。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张济也没什么心气了,一生庸庸碌碌劳劳苦苦走过来,也该享受一下荣华富贵了。再不享受,说不定就没有机会了。
荣华富贵谁不艳羡,谁不沉迷,谁不愿享受?若非享受不到,若非已经尽得其中百味,已对之厌倦,有几人愿意放弃?
张济既不是享受不到的底层百姓,也不是豪门大户出身,打小享尽了这些,高唱着“荣华富贵都是一场空,一场梦”的大少爷。他有什么理由不在里面享乐?
甚至,尽管他的身体已经不怎么行了,他还纳妾,将一个美姬收入府中,夜夜笙歌。
而这个美姬的名字,叫邹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