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皇帝分身

第二零七章 城乡差距背后的阳谋

明末皇帝分身 香港大亨 5672 2022-11-07 15:59

  四月末,天津特区zhèngfǔ展开灭蝗行动以来,每天数以千计的周边农村百姓在城门打开后,便涌入城市中,将辛苦捕捉的蝗虫交给zhèngfǔ收集地点。而zhèngfǔ办事人员,称量蝗虫的分量后,则是爽快的当场给钱。

  每rì白天,收集大量的蝗虫,傍晚时分则白天收集的蝗虫集中焚烧销毁。

  这次灭蝗行动,附带的效果是令周边农村的村民增长眼界,充分了解商品经济时代初期的繁荣城市。对于这个年代的农民,起到了开启民智、增长见识的效果。

  至少,城乡经济差距,将会被农民充分意识到。用这种“糖衣炮弹”的方式,引导农民转型为市民和产业工人。这一点,倒是特区当局的阳谋。

  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发展,天津经济特区大多数的家庭,早已经实现了温饱。吃饭、穿衣、租房、教育等等问题,基本不成问题。普通家庭,只要有一人参与工作,即可养活全家三四口人,保证一家老少吃饭穿衣的问题。

  就拿衣着来说,整个特区的公职人员、国企工人、学生、军人,每季度皆发放做工jīng良的制服和休闲服装。普通的市民家庭,只要拥有一份工作,也能够自己掏腰包购买新衣。

  而这个年代的普通农民多属于赤贫层次,一生添置的新衣往往不超过十件。而一个普通农民,添置的衣物,不但是自己穿。而且还要留给后代穿。

  拿穿着对比,特区普通的工人家庭,一年添置的新衣,可能会比这个年代普通农民家庭一生添置的新衣更多。

  这种城乡差距的存在,也正在潜移默化的吸引农民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中。

  “娘,那件衣服好看……”一名灰头土脸的女孩,站在一家裁缝店门前,羡慕的看着挂在衣架上的许多漂亮衣裙。

  “孩子,别看了!这是城里人才穿得起的!”一名三十出头的妇人低着头,手里面抓着方才从官府手中领取的30文钱。露出了因为贫穷而羞涩的神情。

  一件普通的棉织品衣服,也需要1两多银子。而其他的绫罗绸缎,最起码要五两多银子。这些新衣,根本不是普通佃农家庭消费得起的。

  “为什么城里人能穿得起漂亮衣服?”孩子很幼稚的问道。

  妇人并没有多少见识,咬着嘴唇道:“这是命!”

  店中的裁缝忽然叫道:“桂枝婶,是您啊!”

  妇人愕然,半晌不敢确认道:“你是……霞子?……”

  裁缝点头笑道:“桂枝婶子,是我!原本俺嫁给隔壁村老张,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前年困难。差点饿死。后来,当家的听说葛沽招工。咬牙进城了。现在,当家的已经能够在城里面包工程。一年忙到头,也就赚个五六千两包工钱,但是烦心啊。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人屁大一点事都要揪心。我虽是一妇道人家,但是进城后也不想靠着当家的养活,所以开了这家裁缝店。桂枝婶子,我的针线手艺还是您教的呢,要是不嫌弃,您跟我在城里面做裁缝吧?”

  桂枝头脑晕乎乎的。道:“霞子,城里面做裁缝,一年能挣多少钱?”

  霞子竖起一根手指道:“一年挣100两银子,不成问题!而您跟我干,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您。”

  “成,回家我和当家的说!”桂枝连连点头。

  农民进城。被城市的繁华吸引,转型为产业工人,在特区已经形成cháo流。

  由于先进城的一批人,绝大多数人的境况远远好于乡下佃农和自耕农。所以。对于贫穷的乡下人,形成了榜样号召效应。

  当然了,大量的佃农进城,对于乡下的地主老财们来说,却并不是好消息……

  ——————

  天津桃源沽,谁不知道李禅大老爷家有八千亩良田,仆佣百人、佃农两千,虽非官宦世家,但也花钱走后门捐了个七品官身,在地方上属于豪强,县令、知府一级的老爷,对于他也是客客气气。

  但是,最近李老爷显得闷闷不乐,令家人也跟着闷闷不乐。

  这天李禅终于开口了道:“老张啊,你说最近这些泥腿子们,怎么都失心疯了。好好的佃农不做,一个个跑到城内做工。”

  眼见着,再过一个月就是农忙,但是庄子中的佃农居然走了三成,作为地主的李禅如何不担忧。

  老张是府中的管家,府中的收租、讨债等等各项经营事务,皆是由他掌管。

  “老爷,城里面不断招工,给的工钱高。城里一个月工钱,能抵得上乡下干一年。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不像咱乡下,农忙的时候忙的要命,闲的时候无事可做。”老张说道。

  李禅道:“城里面真的那么好?我看不见得!现在是官府老爷们阔气,在城内大兴土木,也不过是几年光景。等到城内的营造工程修完,官老爷总不能白养活那些泥腿子。到时候,他们来求我,我还不佃田给他们!”

  中国古代佃农和地主之间的关系,属于雇佣关系。

  表面上,佃农属于zìyóu民,有选择自己工作的权利。

  实际情况,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人多地少,总是佃农求着地主佃田给其耕作,而不是地主求着佃农给自己种田。

  站在食物链上游的地主,越发滋长其骄横心理。极端一点的地主恶霸甚至号称——有漂亮老婆的佃农,能种好田。老婆相貌一般的,只能佃差田。没有老婆的,没有种田的资格。

  在农业经济时代,底层百姓只有种田这一项选择,自然只能地主忍气吞声。忍无可忍的时候就是农民起义。

  但是,经济特区周边的百姓多了一个选项——去城里面去做工人!一方面,令佃农们多了一项更优厚的选择,另外一方面也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

  经过将近两年的对比!

  继续在乡下做佃农的,依然赤贫。而一些选择去经济特区做工的,经济状况已经堪比百亩田产的地主。

  如此一来,到经济特区打工,已经成为天津地区的乡民们最热门的选择。而为了容纳越来越多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区加大对公路、港口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

  “要想富,先修路。”在后世可谓是常识。而在17世纪。目光再深邃的经济学家,也未看透到这个层次。

  “修路”并不仅仅包含公路、铁路,而是包含了交通物流的方方面面——公路、铁路、港口、运河、机场、桥梁,等等任何交通基础设施。

  有了良好的交通环境,才能拥有良好的物流。而拥有了良好的物流,才能发展工业、商业、旅游、商务等等各行各业。

  在天津经济特区成立一年多以来,港口、公路等等交通物流相关的硬件设施投入,每年皆是达到数百万两银子。

  大量的银子砸下去,使得经济特区范围内。交通显得四通八达,三合土、沥青的公路。基本上铺到最边远的乡村、山野。

  道路的畅通,使得特区境内马车、牛车、人力板车等等车辆运输大为繁荣。根据统计整个经济特区境内登基的马车有800多辆、牛车500多辆、人力板车1500多辆。这些车辆的运输,虽然比不上后世的汽车、火车运输能力,但是却令特区境内的物流运输效率倍增,运输成本明显降低。

  至少,像蜂窝煤之类的商品,因为交通物流成本的昂贵,只能在城内销售。但是随着公路的修建,板车能够直通农村。于是。整个天津经济特区周边的一些乡村,也纷纷成为了特区工业品的倾销地。

  当然,特区大兴土木,这些就业岗位月薪达到一至三两白银,对于周边的佃农来说,吸引力实在太强了。以至于经济特区周边的佃农们,开始纷纷放下了镰刀、锄头。抛弃了农村的生活,涌入特区的工业建设狂cháo中。

  这场工业化的大cháo中,最大的收益群体,恐怕要属于天津地区的底层百姓……

  ————————

  “国师大人。朝廷批准了汉沽、塘沽并入经济特区……”将岸显得喜形于sè。

  “嗯!这两沽靠海,拿到手之后,新的海港建设就提议提上rì程了!”肖图白笑道。

  事实上,肖图白比将岸消息更为灵通,因为皇帝是他的分身,两者远隔千里,脑电波却是依然能顺畅的沟通。

  经济特区拿下更多的土地,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发展储备土地、港口资源。另外一方面,却也是向朝廷财政输血。因为有葛沽、咸水沽的先例,50万两的银子,便能够让土地并入经济特区。而并入经济特区后,税收、政策皆是由特区制定。只要特区当局不是造反,朝廷是不能干涉特区内部的治理,更无权向特区索取额外的税收。

  汉沽、塘沽并入特区的代价,是向朝廷缴纳100万两银子。对于财政入不敷出的大明王朝来说,100万两银子可谓是及时雨,大大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而对于特区来说,土地开发成工业、商业用地,土地价值能够呈现百倍增长,自然不在意100万两的“小钱”。

  事实上,汉沽、塘沽并入特区后,未来数年内,基础设施建设,恐怕要投入超过1000万两银子,才能够将海港建设起来。但是,港口建设起来后,对于特区经济拉动效果,显然也是非常明显的。

  按照此时天津的交通物流极限,当商品经济规模达到5000万两银子时,便会遇到天花板。而扩建港口,则能让天津没年经济生产规模的上限达到两三亿两。若是经济规模达到3亿两,3.3%的税率计算,每年的税收也将会超过1000万两。那时候,恐怕天津的每年能够征收到税收,将会达到大明王朝总税收规模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笔经济账算来,港口投资的利益,是何等的诱人!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