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北风起,战旗扬【求订阅】
急匆匆赶进来报信的这位叫孟良,是杨延昭的副将,兼斥候首领。在所有人都不认为契丹会出兵的情况下,他是怎么发现契丹人要动手的呢?说起来,又与高文举多少有些关系。
话说那日柳三变柳七少爷,自打与自家姑奶奶认亲之后,深觉往昔不曾在姑奶奶前一尽孝道很不应该,于是乎,借着热乎劲三天两头往徐府里面跑。这串门的时候,空着手总是有些不太好,他这里又有高文举这样的大财主做靠山,一时兴起就缠着高文举要他给自己置办礼物。高文举那时也觉得这个非主流老太太是女中豪杰,又与杨家有着不浅的关系,便有意结交,便让柳三变送了一支千里望和几支指南针,外加些小镜子急救包之类的准军用品给老太太。
柳老夫人一见那支千里望,顿时爱不释手,同时她也意识到了这玩意在战场上的用处。正把玩间,乖孙杨传永来找她辞行,杨传永只是负责将耶律文一行人护送到京就要返回驻地,老太太一思量,得,自己这把年纪了,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再好的东西留在手里也糟践了,索性送给乖孙拿去战场上还有个用。于是,那支千里望就到了杨传永手中。
杨传永得了这支千里望和一支小指南针,非常高兴,兴冲冲的拿给父亲献宝。杨延昭也不问这东西的来历,反而儿子孝敬老子的东西,用着天经地义,这还有啥好说的,马上就笑纳了。而孟良在杨延昭手下又有着比较独特的地位,这天看到将军把玩千里望,自然免不了要分享一下。一用之下,马上就动了心思。顿时翻起三寸来烂之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诱之以功利,花样百出,无所不用其极的找了个自己要去打探契丹兵马底细的借口,将那支千里望暂时借用了。
孟良出身原北汉国太原城中豪门大户,由于生性豪爽,与当时负责守城的杨业杨延昭父子相识相知,北汉亡国之后杨业父子归宋,孟良也随了杨业投了宋军谋了个出身。由于他的背景较别人都要强上几分,在做斥候打探消息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没费多少劲就通过家族的生意环节与南下的女真猎人搭上了线,随着他们来往于大宋和契丹之间。由于女真人的先天优势,他们在两国之间一直都处于游离状态,两国对他们用来交易的老山参和兽皮都有需求,再者女真人也没什么气候,对两国形成不了什么有力的威胁,因此,女真人的商队在两国之间穿梭一直是最安全的队伍之一。
孟良搭上了这条线,很轻松的就混到了契丹大军驻扎的营盘附近,他寻了个机会在附近的山头上用千里望打探契丹军营,由于这时候没人能想到世上还有这种逆天的玩意,契丹人的大军虽然也做了些保密措施,但在千里望的帮助下,孟良还是很吃惊的看出了契丹军营中的一些端倪。首先,他发现了一直表现都很平静的契丹大军中突然多出了一大片简单营房,经过仔细观察,他确认了那是马厩,这说明对面驻扎的根本就不是步兵,而是骑兵,清点之后他发现,几处营盘中的马匹竟然高达十万余众随后,他又发现了契丹人突然加强了警戒,对来往行人和过路客商的盘点非常的严格,一般来讲,这都是为了清除敌方派来的探子的举动。
这两个发现就让孟良心生警惕,而在三日前,他们一行人在遭遇到一支搜捕韩平的队伍之后,他更是从那几个小兵的谈话中听出了大战将起的信息。左右衡量一番,孟良觉得这事八成错不了,连忙抽身南返。并且在沿途向各处军寨做了敌情通报,结果却是换来了许多顿的臭骂和讽刺。焦急之下,孟良也顾不上那许多,赶紧回到遂城找自家将军来汇报,希望能在对方下手之前做好准备,省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听完了孟良的分析,杨星也没了最初的侥幸,马上向杨延昭请令,拍着胸脯保证将全力备战,绝对不会在关键时候尿性,看样子,他虽然眼光比不上岳胜和孟良,但胆气却是不差的。
与心腹之人统一了思想,杨延昭待这几位都出去之后,方才让人叫了杨传永进来,同时交给高文举一封信,托他转交给皇帝,吩咐让杨传永护送高文举韩平一行回京去。
只是杨传永这时候已经知道了遂城将有大战,哪里肯临阵脱逃,红着脸梗着脖子一声不吭,却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很显然,他虽然不敢出言顶撞老爹,却并不愿意听他这道命令。搞的杨延昭很郁闷,板着脸又是一阵乱训,告诉他高大人是皇差,出了事自己爷俩担不起那个责任。
这下,轮到高文举郁闷了,想了想让杨传永退下去,自己将怀里揣着的皇帝密旨取出来给杨延昭过了个目。告诉他,大战将起,自己绝不后退一步,誓与遂城共存亡。搞的杨延昭相当感动,连声道歉不迭。这当口,说什么虚头巴脑的话都没用,重要的就是那个视死如归的劲头。而高文举之所以敢如此笃定,是因为他记得史书上对杨延昭寥寥无几的记载中,就有孤军守遂里这么个事迹。而且他也知道杨延昭和父亲一样,在守城这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能力。
接下来,比较头疼的就是契丹的降官韩平了,结果把他找来一问,这位压根就没把十万契丹精锐当回事,也要留下来一同守城,并且告诉高文举和杨延昭,他这是打算用性命来证明自己的可靠性。退一步说,如果城破了,高大人不在了,他自己活着也没意思。如果抗过去了,有了这个事情打底,自己日后在大宋也好混些。虽说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可韩平说的这么直白,还是让高文举多少有些意外。不过人家既然表了态,再做那些儿女姿态说些矫情话反倒显得低人一头,这时节,多个人就多一份力量。高文举二话不说,就让老安将韩平编入了卫队,反正他的伤不怎么严重,要真的打起来,重伤都不下火线,何况他这点小伤。
初六一天就这么吵吵闹闹的过去了,临近晚间,士兵筛选结果出来了,全军五千士兵,符合条件的居然将近两千人。高文举对这个时代如此高度集中的父子兄弟同服役非常意外。雄雄的火把光亮中,五千人分成两个阵列默默的在校场列了队,没有人高声吵闹,没有伤感,想像中的生离死别般的痛苦场景并没出现,多少让高文举对杨延昭的治兵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五千人的规模,居然听不到什么杂声,只有杨延昭沉着声讲了几句场面话,两千被选出来脱离战场的幸运儿就那么列队离开了,没有任何一个人回头望一眼,而站在原地那些将要上场与敌人拼命的士兵也很平静,没有一个人眼红另一半人的幸运,仿佛他们的离去就是普通的操练一般。
夜里,高文举躺在床上静静的回忆今天见到的一切,杨延昭得到各方大佬回复时的无奈、威虏军军官对自己一行人的敌意、在战情通报会议上的分歧、一些中层军官那明显不足的军事能力、筛选出来的士兵离去时那平静的表情……这些事一一在脑海中浮现,经过仔细分析之后,高文举终于知道了为何赵恒赵元佐兄弟对于军队掌控的渴望,眼下看来,杨延昭的确是一个能力出众的将领,无奈他手头这支军队却相当于是他自己的私兵,而军中有几位见到自己时明显带有谄媚迹象的军官应该就是赵恒安插到威虏军中的亲信,可惜这些人能力都不怎么样,这样子搞下去,只能让杨延昭一派更加鄙视朝廷,排斥皇差。难怪赵恒对教导营那么上心了,要是自己手头有足够的能力出众的基层军官,那么掌握军队就不是什么难事。看来,这军队里面的水,很深啊。
腊月初七,高文举带着老安在杨延昭的陪同下,巡视了遂城北门的备战情况,他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这时候的防御设施。虽然也从许多城镇的城门中走过一回,可城墙上面的情况他还真是头一回见。而这一次,却也关系着自己或许也是许多人的性命,他不敢马虎。
遂城的北城墙长不过二十里,高约四十丈,顶部宽五丈,这在同等规模的城池中算是非常坚固厚实的特殊情况了,由此也可见遂城的战略意义非同一般了。宽大的城墙上,每隔大约半里左右便能看到一处箭楼,一队队威虏军士兵手持长矛弓箭等兵器在城头四处走去,不时的督促着正在城头忙活的民夫们加固各处,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抑扬顿挫的口号声充耳不绝,一片热火朝天的工程景象。
高文举甚至在一段女墙的防御处看到了几扇厚实的门板,走近了一看,滑不溜手的门栓处还拴着一条红布条,上写一行小字:“北城老街孙伯全,咸平三年腊月”。分明就是刚刚从百姓家里拆借来的。
天空中,厚厚的云层越来越低,压迫的天色也显得越来越暗了,细蒙蒙的雪雾将视野笼罩的一片白茫茫,一股十分压抑的感觉涌上心头,高文举抬头看了一眼城楼上空猎猎作响的“杨”字大旗,久久未动。发觉到他有些不对劲的杨延昭很关心的走过来轻声问道:“高大人,有什么不妥之处么?”
高文举收回目光,轻轻的摇了摇头,伸出右手平举在身前,感受着那星星点点的雪雾入手时的冰凉之意,喃喃道:“开始下雪了,今年冬天,很冷~”
(第二卷终)
大战将起,求支持~
[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