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现在也知道了刘显并非是真金白银跟文申购买那些粮食,跟他们一样,都是打白条。天才一秒记住三五第一只不过,他们是收到官府的白条,而刘显是给官府打白条而已。
如此,在理论上,其实就等于是刘显给官府钱,而官府给他们钱。也等于是刘显给官府打的白条转到了他们的手上,等于是刘显用白条从他们的手上拿到了五十万斤粮食。
杨杰想到这个情况,心里还真的有些不太舒服,感觉有一种被别人当作是傻瓜一般来耍的感觉。
因为他们现在什么都还没有得到,却白白的付出了五十万斤粮食。而刘显拿到了这些粮食之后,却在杨氏县弄出了这么大的阵势,什么的好处都让刘显这个家伙得到了。粮食、名声名望这些。
可以说,如果没有文申通过以官府的名义从他们手上购买到这些粮食,那么刘显根本上就不可能从他们的手上拿得到这些粮食,绝对不可能空白白话,凭着打一个白条就给让他们交出那么多的粮食。
现在杨杰也知道,这个刘显恐怕根本就不会有钱给官府,不太可能会兑现那些给官府的白条。所以,也就是说,刘显也就只是凭着那空头支票,就从官府得到了属于他们手上的粮食。
如果不是杨杰他们看到可以直接从官府获得拨款,他们从一开始没有想过要从私人的手上获得那一笔巨款。那么他现在就有了一种是否上了一个惊天大当的可能。
要不是杨杰想到不管人家刘显如何,是否能兑换打给官府的那些白条,他们都可以从官府要到那些钱财。否则,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再考虑要继续交付给文申粮食。
如今询问了一下刘显,杨杰心里就有了一点底气了。
他自觉已经想清楚了其中的一些关键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应该就是刘显背后的人。文申想要向上面的官府申请购粮的款项,那么就得要有人在朝廷之内说话。而刘显背后人的,为了抹平刘显打给杨氏县官府的白条,也必须要为文申说话,好让上面官府或是大汉朝廷直接拨款下来,然后刘显欠给官府的钱,就可以抹平,而官府也就有了钱归还他们的粮款。
这样一来,皆大欢喜。
这里面,还真的一环扣一环啊。这样的弄钱计划,还真的大手笔,都是这个文申想出来的?
杨杰不禁对这个文申有些警惕,觉得这个文申可能也非平庸之辈,以后得要小心他一些了,绝对不能放权给他。
他想想,觉得没错,文申据说是皇甫嵩军中的文职官员,能够获得皇甫嵩的赏识,派他来杨氏县为县丞,想必也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这里,很自然的,杨杰就把警惕之心放在文申的身上,这也正合刘显之意。
杨杰安心了,他并不认为刘显这么一个轻浮少年可以威胁得到他在杨氏县的地位。
如此,他也没有提是否要停止交付粮食给文申的事。他还是提出让人为刘显、文申增设酒席,但在刘显明显是对这些酒食表达了鄙视之后,他也只好讪讪的算了,没有强留刘显留下来饮宴。
杨杰以及另外的官吏,这些地主土豪,还真的被利欲熏了眼,一个个都还做着上面官府调拨下来的巨款利益。
关键是他们现在也算是走出了第一步,不想那些看得到的利益就此而半途而废。
也可以说,在如今的东汉,朝廷整体腐化,上贪下墨,公然的收受贿赂,卖官买官成了一种风气,人人听闻。这也造成了杨杰他们的一种饶幸心理。
他们认为,在这大汉没官不贪的风气之下,他们这些下面的县令,想办法,有站得住脚的正当理由来贪取一些钱财,这实属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何况,咱们的不算贪,只能算是一次稍为离谱一些的交易,这样并不过份啊。
堂堂的大汉官府、大汉朝廷,这一点信用应该还是有的,多少都会有钱款调拨下来。不说什么的,这些可都是赈济百姓的救济金,总不可能不调拨下来吧?
他们也考虑过,哪怕到时候这笔钱财层层来下,会被上面的官府扣留部份,但是大头也肯定会落在他们的手里。至于不足额的那部份,那还不简单?现在他们是杨氏县的县令官吏,不足的部份,到时候从杨氏县的税务收入方面扣留下来就是了。
反正,这一次的交易,他们觉得无论如何都不会亏。
甚至,杨杰也考虑过,假如说,上面官府不调拨钱款下来。那么他们就可以直接从文申的手上要到刘显打给官府的白条字证。大不了,到时候他们直接向刘显索还购买粮食的钱财就是了。因为他们杨氏县的县令、官吏,完可以代表官府向刘显追索那些钱财。
这样,他们就觉得有了三重保险,所以,不用担心现在交付出去的粮食将来收不回粮款。
刘显和文申离开后。
杨杰也不是在心里考虑了。
他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主薄及县尉索起以及那些大小官吏。都一致认同杨杰的打算。
杨杰认为,一个方面,他们就尽快把粮令交付给文申,让文申收到五十万斤粮食,拿到由文申代表杨氏县打给他们的白条。然后马上派人盯着文申,督促文申尽快向上面官府申请拨款。
另一个方面,同时也要盯着刘显,在刘显从文申手上得到了粮食,并打了白条给文申后。他们第一时间就要从文申的手上要到刘显欠杨氏县官府的粮食白条。然后,他们在没有收到上面官府的拨款时,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刘显离开杨氏县或是柳林村。
他们觉得,还是要将刘显控制在手上,这才会多一重保险。要不然,当真的让刘显离开了杨氏县,离开了柳林村到京城去了,他们还敢拿着刘显欠下的粮款白条到京城去向刘显讨要?这明显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如果刘显控制在他们的手上,那就不同了。
说实在,个别更贪心的家伙,甚至还得出,假如说他们收到了上面官府的拨款后。是不是还可以利用手上的,刘显欠官府的粮款白条再向刘显索要粮款?如此,他们的一批粮食就等于是卖了两次,收到两笔巨款。
嗯,这就是真正的人心不足蛇吞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