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天策大明

第五百九十九章 文武分途、出将入相

天策大明 东仙轩辕 4745 2022-11-07 16:25

  成化元年,二月,京师。

  新元伊始,朝堂上下异常平静,定襄侯、文渊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刘君韬已经成为朝中实际上的主政者,即便是内阁首辅李贤、众阁老也要就政务与其商议,而后众人再一同上奏成化帝。

  而成化帝也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显现出明君的姿态,连下四道圣旨减免各地的赋税,得到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好评,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让大明税赋减少了一些。

  如今,经过朝中各方几个月的努力,朝局逐渐稳定,刘君韬便联系了二十八名武将、七名文臣,自己牵头上奏成化帝,建议在朝中制定文武分途的律法。

  按照刘君韬的上奏,大明从今以后,文官主抓内政、武人掌管征伐,二者互不同属、不得相互管辖,兵部尚书一职,以及兵部侍郎等职必须由各镇有功将士充任,不得再由文官担当!

  当然,如果朝中某位大臣能够像大唐李靖那般文武双全,则可以视情况出将入相。

  不过刘君韬明白,如今大明这种情况,会有名将出现,也会有名臣出现,但是在短时间内,绝不会有文武双全、能够出将入相的人才出现,如今的大明不是大唐,也没有大唐那种崇文尚武、雄踞天下的霸气。

  而且,刘君韬在奏议中还明确提出,从今以后大明不再设置文官充任监军,直接将监军一职废除,彻底改变了武将出征备受压制的局面。

  当然这并不是说今后武将将在无限制,可以肆意妄为了,刘君韬规定武将同样不得干预地方政务(包括财政和政治),只有统兵、征战的权利,调兵权被兵部牢牢掌控着,将来刘君韬还准备将各镇武将的后勤补给也全部收归中央,由兵部统一规划、调拨。

  但是刘君韬的这道奏议刚一提出来,便遭到满朝文官的强烈反对,几乎所有文官都跳了出来,纷纷站到了刘君韬的对立面。

  原本武将的地位上升,还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明确下来,更没有写进大明律,所以朝中文官还有扭转局面的机会,这也是此时朝中文官能够和刘君韬一同稳定局面的基础,毕竟争取权力也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可是现在刘君韬竟然要将文武分途写进大明律,要用大明律来限制文官争取军权、压制武将的杀手锏,朝中文官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于是瞬间便组成了同盟,开始对刘君韬发难。

  甚至不少文官开始上折子,认为刘君韬之所以要拒绝文官涉足军权,就是要独掌大明军权,要让各镇武将为其马首是瞻,要成为大明最大的藩镇!

  还有一些文官认为,刘君韬此举一旦成功,势必会让各镇将领气焰大涨,更是会让各镇兵马陆续失去控制,甚至会重演唐末藩镇割据的惨祸。

  更有甚者,一些御史还公开叫嚣,刘君韬此举是要为自己培养势力,将来必将会祸乱大明,甚至一旦失去控制,刘君韬极有可能会起兵造反!

  一道道弹劾刘君韬的奏折如同雪片一般飞到了成化帝的面前,同时朝中和各镇的武将、武人也纷纷上奏折,全力支持刘君韬的奏议,朝中文武大臣分成两派,开始互相攻击,开始激烈的争论起来。

  成化帝见状也是有些措手不及,没想到朝中文官的态度竟然如此强硬,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心中也是有些担忧。

  就在成化帝犹豫的时候,刘君韬再次上了一道奏折,成化帝看过之后顿时下定了决心!

  “……自晋以来汉家多难,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靖康之耻又丧中原,崖山海战华夏陆沉,何故?非鞑虏强悍,非华夏不强,唯文盛武衰而已!彼时文人猖獗、武将低贱,大兵受制于书生,军威不及文章,即便大军千万、金戈铁马,亦必将败亡……”

  “……维我太祖,以布衣之身,义起淮右,揽天下群杰于麾下,俯江南形势之地,有长江天险,鼎足金陵,而后北伐中原,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雪靖康之耻,以祭崖山国难,光三代之基业,复华夏于汉唐!此文官之功?文章之能?非也!此乃武力之强悍,将士用命、兵马之威!……”

  “……故称:汉唐之盛,士君子必携弓佩剑;华夏将亡,必文华昌盛而欺武……”

  看到这里,成化帝的心中也是豪情万丈:“定襄侯说得对,我大明就应该崇文尚武,决不能让文官独掌权柄,否则便又是一个弱宋!”

  有明一代,对于两宋的灭亡感触颇深,毕竟大明是驱逐了蒙古人之后建立的。大明君臣上下对于当年蒙古人肆虐华夏,杀人灭城、圈地跑马、毁田种草、杀男侮女等种种反人~类罪行记忆犹新,所以终明一世都在避免两宋的投降路线,这也是大明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投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思想基础!

  即便是文官,即便是骨头最软的文官,在外族来犯的时候,也绝不会、绝不敢提出投降、议和,充其量也就是叫喊着迁都而已,紧接着又会被同僚打成逆臣身败名裂。

  于是,成化帝在刘君韬的激励下,当着在朝议上力排众议,下旨照准施行刘君韬提出的奏议。

  朝中文官见状当即有十余人跳出来反对,甚至开始公开叱责成化帝昏庸,成化帝也不手软,直接下令将这几个文官拖出去杖毙,同时罢免了二十三名文官,全部由勋贵大臣补充位置。

  朝中大臣见状顿时吓了一跳,没想到刚刚即位没多久的成化帝竟然也是一个狠角色,挥手之间就是几条人命!

  而且,成化帝也手段娴熟,转眼之间就安排了二十三名勋贵大臣进入朝堂,要知道这些勋贵大臣全都是站在刘君韬一边的,而且对成化帝很是忠心,对文官充满了敌视,成化帝这是要改变朝中的政治格局了!

  此时,所有文官的心中都明白,成化帝是要开始扶持勋贵势力,一面全面打压文官集团,同时也对武人集团形成掣肘,在朝中建立三足鼎立的态势。

  如此一来,朝中的文官集团即便是继续压制住了武人,也绝不会再独揽朝政了!

  想到这里,朝堂上的文官们顿时泄了气,大部分人都变得哑口无言,站在那里发愣、叹气。

  刘君韬站在朝堂上也是沉默不言,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任何一个帝王,只要不是白痴,就绝不会让朝中任何一方势力做大,维持平衡是最基础的政治手段。

  当然后世崇祯皇帝例外,他并不是白痴,而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政治训练,被文人洗脑、对东林党太过信任才导致了恶果。

  成化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料理了一众文官之后,看了刘君韬一眼,只见刘君韬面色沉稳,没有丝毫的意外和不满,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

  成化帝很担心自己扶持勋贵势力会让刘君韬不满,到时候一旦刘君韬出面反对,朝中局势极有可能失控。现在看来,成化帝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刘君韬并没有出来反对。

  就这样,几天之后刘君韬的奏议开始施行,大明上下武将的地位瞬间大幅上升,大明各地的文官一片哀嚎,同时文官对刘君韬的不满也在积攒,刘君韬此举将文官彻底排斥在了大明军权之外(毕竟文武双全的文官凤毛麟角几乎不存在),一时间对刘君韬的非议越来越多。

  而大明上下的武将对刘君韬的称颂则是越来越多,即便是北镇抚司指挥使门达有意将这些对刘君韬不利的言论、情况按下不报,成化帝也听到了很多对刘君韬不利的言论。

  就连宫中的宫女、太监都知道,大明的定襄侯此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有时候说话比天子还管用!

  但是成化帝也不是傻子,刘君韬是否忠心、是否独揽权柄,心中很是有普。

  更何况成化帝心中感念刘君韬的大恩,要不是刘君韬拼力保护自己,估计自己已经变成一捧黄土了。

  于是,成化帝对这些不利于刘君韬的言论始终不闻不问,继续对刘君韬言听计从,让朝中上下的文官很是沮丧。

  这段时间,刘君韬对于文官的非议已经不怎么理会了,此时刘君韬已经将心思放到了如何收复哈密卫上。

  刘君韬想要上奏成化帝出兵哈密卫,并且还是整顿兵马、弃械,但又担心大军征讨之时后方起火,到时候朝中文官密谋使坏再生出一场土木堡之变,那就悔之晚矣了。

  于是刘君韬准备提前对大明官场进行整改,也为自己谋划的大明全面改革扫清障碍。

  刘君韬将自己关在京城内的宅子里开始闭关,同时暗中命令山东总督胡德兴、太原镇总兵官严虎开始整顿山东、山西的兵马,命令商部部长唐宇开始筹集钱粮,提前做好收复哈密卫大战的准备。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