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来做明帝

第九章 夜访

我来做明帝 九悟 5854 2022-11-07 16:46

  且说孙承宗带着长随老仆、几名随身侍奉、使唤的家仆,乘马车北返京师赴任。

  明朝的惯例,官员起复一般都是官复原职。即便一开始时是小官,可能数日之内,就会连着有信使来加官。最典型的就是袁崇焕。崇祯年间,从老家起复,走一路,加官了一路。

  先为六部主事,继而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再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隶属于北直隶的高阳距离京师并不远,全程约三百五十里。不过,孙承宗原本掌兵的阁臣。他以兵部尚书,加阁职镇山海关,然后加官进爵。即便是起复也是要脸的,不可能日行六七十里,快速的抵达京城。以免世人说他求官,求权势。

  更兼之在六月盛夏时节,需要避暑而行。是以,孙承宗足足花了十几日,于六月二十日才沿着官道徐徐抵达卢沟桥处的驿站,距离京城不过十里。只待第二日进京面圣。

  虽然今年天子已经下令裁撤驿卒,但位于京城西面的卢沟驿乃是交通交汇点,这里的屋舍和人员都还算齐备。驿站里的驿丞整日迎来送往,自然非常有眼色,妥帖的安排好住宿,饭食,又送了热水、木桶去沐浴。便早早的去忙。孙阁老、王大伴这个级别的人物,根本不是他一个驿丞可以攀附的。

  孙承宗到达驿站时大约在晚饭时间,他粗略的洗漱用餐,便怀揣着心思,准备休息。朝堂上的纷争如火如涂,今天你弹劾我,明天我弹劾你,他天天看邸报,在朝中多年熟悉人事,如何能不知道这情况?这一团乱麻一般的局势,天子用他,他如何自处?

  唯一可以庆幸的大概就是他是标准的东林党,不用忧虑被人当做阉党攻讦,伤及名声。

  这时,老仆忽而在门外来报,“老爷,门外有客来访。这是名帖。”

  驿站的小院正房里,孙承宗就着点燃的两根蜡烛,看一眼名帖上的的名字,便道:“有请。”

  片刻后,便有一名中年人进来。头戴儒巾,一身直裰。风仪出众。拱手见礼,道:“下官见过老大人。”

  此人赫然便是当朝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字公实。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十三年前)。科名不显。授金华推官。天启三年,征拜吏科给事中。因触怒魏忠贤而罢官。崇祯年间起复,为兵科给事中。

  这是很正常的仕途履历。要知道,按照明朝的规矩,六科给事中是妥妥的言官。所谓“科道”,科就是指的六科。道指的是十三道御史。

  在天启年间,魏忠贤和东林党激斗的时候,言官罢官乃是常事。且是必然的。在大明朝的政治斗争里面,言官基本都是最先出头,最先被波及的一帮人。

  而崇祯年间,大批被罢官的士人起复。所谓的“众正盈朝”!

  此公身上有两件事比较有名。他娶了秦淮名妓王微为妻。众所周知,秦淮八艳的名声流传甚广。这王微在江南最当红的时候,和名妓柳如是齐名。

  就是嫁给钱谦益为妾的那位名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

  以明朝年间的礼法、规矩来说,士大夫娶名妓为妾是常事。这也是大多数江南名妓的出路。为妻根本是不可能的。比如,一代名著“桃花扇”里的侯方域和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李香君便是为妾。而且,王微还是再婚。

  所以,这算是一件轶事。

  当然话说回来,以明末江南士林开放、奢华、狷狂的风气,这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江南这会都已经是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呵呵。

  正所谓:士风奢华,肆意享乐,yin风炽烈,风俗败坏。

  第二件出名的事,此公好兵法。去年袁崇焕在京城被任命为蓟辽督师,扬言“五年平辽”,京城人人都是很振奋、欢呼雀跃。但并非没有明白人。

  许誉卿便私下里去问袁崇焕怎么个五年平辽法?

  袁崇焕说:“聊慰上意!”

  许誉卿很无语:“上英明,岂可浪对?”

  且回到当前。孙承宗对有许誉卿这个后辈还是有些看顾的。知兵的文臣不多啊。坐在桌前便问道:“公实何以来此?”

  许誉卿叹道:“老大人如今朝堂上纷争不休。天子忽而又懈怠政事。正要借老大人得天子看重,请老大人当面谏言天子。”

  天子派遣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去高阳传旨,起复孙承宗,并在口谕里将孙承宗比作诸葛武侯,这早在京师里被传遍了。毕竟口谕当天很多人在场。

  而孙承宗是慢悠悠的来京城,消息先他一步到来。京城里早就沸腾开。

  孙承宗默然不语,半响后,“说来听听。”

  许誉卿当然不敢打扰孙承宗的沉默。他虽然言官,一样有喜欢上书弹劾、攻讦他人的求名之举,但行事并不激烈。得到孙承宗的言语,条理清晰的道:“老大人,下官以为有三件事要谏言天子。

  其一,天子倦怠政事。现在国家大势如风雨飘摇,又如同即将燃烧的木材堆,这个时候身为天子,应该修身勤政、爱民简政。而不是躲在西苑里享受,亲近太监、锦衣卫。

  其二,天子与民争利。如今正陆续的往各地派出矿监、茶园监等等。中官四出,百姓不安。更有在京中以锦衣卫暗中兼并票号、银庄、当铺,索要一层干股的事情。闹得京城中物议沸腾。

  其三,白龙鱼服于市井之中。焉知没有逆贼?这是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实在非明君所为。”

  孙承宗听完,还是默然不语。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是在天启五年辞官致仕。他根本就没有见过当今天子,崇祯皇帝!而以许誉卿今天来说的事情,和他辞官在乡间看邸报,和友人们书信往来所得知的皇帝的印象完全不同。

  在他的印象之中,今上仁而爱人,勤政简朴,持重有谋,一朝覆灭阉党。颇有中兴之主的迹象。怎么现在听起来就和昏君一样?信任太监和锦衣卫的皇帝,在大明朝来说,基本已经滑到了昏君的边缘。

  “朝堂上最近还发生了何事?”孙承宗喝口茶,问道。

  许誉卿叹口气:“天子前不久赦免了熊廷弼,允许其子收尸。对熊廷弼赞誉有加,让诸公定谥号。上个月有日食。召礼部侍郎徐光启修改历法,颇多宠信。

  其实老大人应该有所耳闻,如今朝堂上人心浮动,即便天子以不任本职的理由贬谪陶崇道,满朝诸公还是都只为权位计,相互攻讦,而无人肯任事。是以,下官对老大人此次起复并不看好。”

  孙承宗捻须道:“老夫沐浴皇恩,既蒙起复,问心无愧即可。”

  再聊了片刻的闲话,礼节到位,许誉卿便告辞离开。他刚走,孙承宗的老仆再拿着一份名帖进来,“老爷,李大人来了。”

  刚刚应酬完,本来准备休息的孙承宗不禁有些烦躁。但也知道自己的老仆不会无事生非,这时候还能送来的名帖,必定是要他见一见的人。

  他接过名帖一看,说道:“有请!”

  …

  今天晚上第二个拜会孙承宗的人是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的李邦华。

  李邦华,字孟暗。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和孙承宗乃是同科的进士。只不过孙承宗考的非常好,乃是进士第二人,也就是传说中的榜眼。

  要扯两句闲话。第一句,明朝自文官政治大兴以来,成化年间的首辅李贤定了一条潜规则:非翰林不得入阁。换言之,孙承宗考到这个科名,具备成为阁臣的先决条件。

  不要以为这是玩笑话。阳明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就没有进翰林院,他在仕途上的成就只能是六部尚书、总督这个级别。

  第二句,同科及第,这在明朝是相当硬的关系。想想看,大家都是一个“座师”录取的,正所谓都是一条线上的人物,这在官场之中能不成圈子吗?

  额外补一句,此时的礼部左侍郎、正得王双看重有新贵之姿的徐光启也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

  “稚绳兄!”李邦华也是老朽的年纪,只是气度不凡。看着是一个清癯的老头,微笑着和孙承宗拱手行礼。

  孙承宗也是打起精神来,让老仆去驿站里要些酒菜来,苦笑着道:“孟暗兄怎么今晚也在城外堵我,莫不是也要我在面见天子时转呈谏言?”

  他和李邦华是多年的朋友。这份友谊并不仅仅是来自于同科,还因为两人共同抗击东虏。彼时,孙承宗为蓟辽督师坐镇山海关,李邦华为天津巡抚。另外一名同科的进士袁可立为登莱巡抚。互为犄角。

  李邦华顿时笑起来,就着蜡烛光坐在简陋的八仙桌前:“听稚绳兄这话风,莫非刚才还有人来让你做这样的事情?”

  “许公实(誉卿)刚刚来过,力陈三条谏言,希望我面圣时进言。”孙承宗也不避讳,说道。

  李邦华呵呵一笑,笑着摇头,喝着粗茶,“这倒是情有可原。今上不待见言官。每五日到文华阁议事,必定是要将科道言官给阻隔在外。只留都御史。我们这些人倒是经常能面圣。”

  孙承宗没有将心里关于当今天子是昏君还是明君的疑惑问出来,而是笑道:“那孟暗兄此来有何见教?”

  李邦华收敛笑容,叹道:“乃是要劝稚绳兄早日自请外镇,免得陷入朝中争斗。”

  这时,孙承宗的老仆送来驿站中简陋的酒菜。孙承宗倒酒,伸手示意。两人一起喝了一杯。孙承宗说道:“愿闻其详!”

  李邦华语不惊人死不休,“当今天子对东林不满!”

  …

  …

  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华密疏请帝固守京师,仿永乐朝故事,太子监国南都。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遂罢邦华策不议。

  未几,贼逼都城,十八日,外城陷,走宿文信国祠。明日,内城亦陷,乃三揖信国曰:“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泉矣。”遂投缳而绝。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

  ——《明史·列传第一五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