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点了两千人,大张旗鼓地攻打毋端儿的侧翼,其实并没有用尽全力,只是适可而止骚扰了一下,就立刻撤兵回来了,双方的死伤都不多。
主将亲自领兵出阵,轻轻地偷袭一下就回来,肯定不合手下将士的心意,他们最开始以为要以少对多,打一场硬仗的。
老爹回来之后,中军帐里差一点就闹了起来,我却知道好戏还在后头。
前几天晚上没有等来对方的袭击,将士休整已毕,要反其道而行之,偷袭他们的地盘了。
老爹带着白天撤下来的两千人,偷偷绕到城外驻扎的起义军后方,我则带着五十名弓箭手埋伏在军营正对面,距离他们只有百步有余。
子时刚到,我弯弓搭箭,对着营门的守卫一箭射去,对方应声而倒。接着一阵箭雨,对面的营中顿时大乱。老爹则在侧面发动攻击,其时他们在城外的人并不少,但大都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军,和朝廷的正规军遭遇实在是不堪一击,龙门县城中发兵来救,我趁夜带着弓箭手返回,对方军营北侧渐渐安静下来,老爹也撤了。
我突然开始担心子闵会不会出事,虽然有唐临在她身边护卫,这种担心实在没有来由。她和唐临带着十几个化装成起义军的士兵,趁乱混进了龙门县城,打算在第二天攻城时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我本来拦着不让她去,但老爹同意了,和从前她纵容三娘在军中胡来一样,他也纵容子闵。我才知道原来子闵的身手也很好,只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她舞刀弄剑。我想了想也对,那日在木屋的空地上,她也说过看我的剑招一遍就会了,有如此悟性,加上王珪的剑术本来不差,她会使剑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我还是担心。
龙门县城中经过刚才的大乱,直到天明也没有完全恢复秩序。
老爹将吃饭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时辰,等到将士们都用过早饭,就带领主力部队到了龙门县城下,开始攻城。
占领龙门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因为就在开始攻城没多久,就有内应将东南二处的城门打开了。起义军的首领跑了,可留在城中和在城外俘虏的将近万人该怎么办?
中军帐中有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派,有人主张乱臣贼子应该就地坑杀,有人认为投降不杀有助于接下来的战事,老爹摸着胡子不住摇头又不住点头,然后看向我。
我当然是主张投降不杀的一派。要是杀了这些人,那接下来我们遇到的抵抗只会更激烈,各地都有起义军,就在绛州有一个叫柴保昌的人也带领万余人起义了,就算现在能够把毋端儿的起义平定,日后恐怕会有越来越多的起义,到时候怎么办?
老爹和我所见略同,他将愿意留下的人全都收编,其余不想继续打仗的人都放走了。
这当然不够,最重要的事还是抓住起义军的首领毋端儿。
在攻陷龙门之后,老爹想了想,将全部辎重和人马留在身后,自己带着五千兵马,轻装去追毋端儿。
不出一天就有消息传来,老爹追击毋端儿至霍邑,在霍邑将毋端儿一箭射落马下,除了毋端儿之外,老爹一共射了七十余箭,没有一箭落空,起义军被吓得望风而降。老爹就这样以五千兵力降伏了对方两万余人。
我带着人马与老爹会合后,子闵替我们算了一下,现在老爹手上能够调动的兵力已有十万,以这样的阵势转战绛州,去打柴保昌的一万人,简直不值一提。
书上说“十倍围之”,柴保昌几乎是不战而降。老爹秉持一贯的政策,凡是投降的人,一律不杀。河东山西之地的起义一个个都被平定了,杨广非常高兴,赦免了我之前跟着裴矩时出使突厥不利的罪名,让我做了河东的郡丞。
老爹开始觉得大兴城不安全了,他想了想,决定先将唐国公府的人都迁到河东郡,以免有朝一日在京城受到牵制。
我在河东郡和子闵刚安顿下来,就开始张罗唐国公府所有人要搬来的事。子闵有时候会望着洛阳的方向发呆。以前我不觉得,现在居然也能感觉到子闵心里的想法了,她想回去看看。
其实我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她的,可能是那天晚上她要和我同去军中被我拒绝后哭了的时候,我意识到,原来她也有悲喜。
夏末的邙山,凉风习习,我和子闵一同出现在木屋时,却发现柴扉紧闭,人已无踪,不但王珪不在,连子异老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子闵望着虚掩的门,转向我,突然俯在我胸前失声哭了起来。她的哭声渐渐小了下去,我却仍能感觉到她等我头在颤动,她的反应告诉我,子异老人已经谢世了。
我却并不觉得十分难过,只觉得心里十分沧桑,看待生死竟然有些麻木了。我自己这样想,却找不到话来安慰子闵,也不想让她觉得我是太过无情的人。
可我的心思从来逃不过子闵的眼睛,我的情绪子闵也十分清楚,她知道我并不太难过,其实她哭过之后,对着王珪为子异老人筑好的坟,也并没有十分悲伤。
“你是不是早有预感了?”我跪在子异老人的坟前,问和我并排跪着的子闵。
她点点头道:“从雁门回来,刚到这里时。”
我问道:“为什么不说?”
她看着我,愣了半晌,眼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我问出的这个问题仿佛触及了她不愿意道出的某些痛处。
她摇了摇头,没有答话。
我们在子异老人处待了几日,回到河东郡治所,万夫人带着唐国公府的人来了河东,包括李世民的新婚妻子长孙无玥,可李世民却没有同来,应召去了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
原来始毕可汗在史蜀胡悉被杀后,与杨广交恶,在杨广巡视雁门关的时候,率领几十万突厥兵将杨广等我车驾围在了雁门。
杨广无法突围而去,因此征募天下之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且李世民一直对打仗很有兴趣,正好有这个机会,就果断地从军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