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解围
云宁在心里赞叹一声,据说这个女子才二十出头,二叔云墨整整大了她十二岁。
这种尤物,会让任何一个男子疯狂,忍不住会据为己有的吧,怪不得自己的二叔为这个女子痴迷得不知何年何月了。
据说,自从这个女子来了以后,二叔除了不得不去应付的正妻李氏,就是整天呆在她房里。
李氏,跟她母亲差不多年纪,都是三十出头,两个人都是大家里出来的女子,气度和端庄优雅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老太太也是老太爷的正妻,相濡以沫这么多年来,也恨透了那种勾人的女子,对着上官氏,也从不曾生出半点好感出来。
无奈自己的儿子喜欢,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不管不顾,只要这女子不痴心妄想,儿子不宠妾灭妻,亏了自己手帕交的女儿就好。
不敢媳妇如何好,跟从自己肚子里掉出来的儿子相比,终归是分量轻了许多的。
好在二房这几年都相安无事地过去了,这女人倒也是识趣,跟二房媳妇相处得极好,也没见闹出一点儿事端。
她这才对她脸色好点儿了,不过也不会好到那里去。
因为,只要是个女人,都了解男人的另一面,一看到她那张脸,就忍不住嫉妒,怨恨,生就是一张魅惑人心的脸。
这一声娇啭莺啼般的声音,也将人们的疑惑说了出来。
再一看这是二房的上官氏提出来的,刚才想要问出另一个问题的那人也住了口。
老太太仍旧是一脸慈祥的笑容,带着丝丝了然,对着上官氏的多嘴多舌却是生出了许多的恼恨出来。
众人正在等待之间,老太太也不能拂了在场人的意思。
“所谓的知府老爷,自然是我们京城的知府了,难不成还有两个知府?”
京城的知府,那个好女色的知府,那个名声坏得比什么都要那个的知府?
呵,听到这个回答的人倒吸一口冷气,唯恐自己听错了的,一个不怎么擦眼观色的姨娘将自己的惊讶说出了口:“是那个丧妻好色年近花甲的知府?”
此话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说出这话的人。
那个姨娘接收到来自所有人的视线,特别是老太太责怪不满的视线,这才想起来自己这话是多么地不合时宜。
尽管这话,是无比的真实,在场的每一个人,只要稍微知道一点点街市传闻的人都知道的,听到这话唯一的想法就是这样的,但是真正不明智地说出口的额,就只有这一个而已。
这就是宅门府邸的规矩,少说少错,多说多错。
“我,我,不是……故意的,”声音越来越小,大概是意识到自己说得越多就越是糟糕,声音到了最后就跟蚊子哼哼一样。
“又不是我说的,大家都是这么传的呀!”随时声音非常地小,可是最后竟然就像是不知道这回事一样,还小声地嘀咕了一下。
殊不知此刻大厅里十分低寂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是清晰可闻的,这一声自认为没人能够听得到的小声嘀咕,已经落入了所有人的耳膜之中。
老太太闻言又是一个严厉的视线扫过来,说话的姨娘这才讷讷地低头,很是羞愧的样子。
“真是胡说!”
尽管最后为了挽回这个局面,老太太说了这么一句,可是谁都听得出来,这么一句胡说,说得是多么没有底气,这一声训斥,恐怕连老太太自己都不能说服。
到了此刻,所有人,都是在大宅大院里生活过的人精,到了现在,哪里还不知道这其中的点点滴滴,就是光是用脚趾都能够猜得出来。
这大房的云羽丫头啊,估计就要给卖了。
老太太的这一句没有底气的训斥过后,没有人再接口。
屋子里一下子变成了死一样的静寂,带着丝丝诡异。
表现最难堪的恐怕就是当事人云羽和洛姨娘了,先后被人们羡慕和同情的目光一遍遍地扫视着,感觉自己的一切就像是一个玩具一样,被人们抛过来抛过去。
特别是云羽,此刻她的感觉就是被人们当做小丑一样地围观,如果说先前羡慕的视线会让她悲哀难堪,那么后来的同情的视线则让她羞愤欲死。
她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虽然只是庶女,但平时衣服穿戴也比普通人好上了不知道多少倍,自己的定位和自尊还是很高的。而且不说这个,就算是普通的一个女子,本来让人无限向往,关乎于一生命运的终身大事被大家放在台面上陈列,还要忍受所有人同情的目光,这种感觉就像是把她的自尊踩在了脚底上一样。
云羽觉得,自己的一生,从来都没有这样难堪过。
更让她难受的是,这里坐着的,都是云府的人,都是跟她一个姓氏,一个屋檐下生活的人,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她说一句话。
洛姨娘身份地位又不受宠,肯定是不能指望的了。
狠狠地按住座位上的扶手,云羽有一种想要抛却一切跑掉的冲动。娇嫩的手掌心被扶手磨得出了血还不自知。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给她解围的话,云羽觉得,自己一定会感激一生的。
但是如果这个人换成了她很入骨髓的云宁呢。
云宁站在一边,按照道理说,她一个小辈,是不怎么适合开口的,可是,看着云羽的弱势和无助,突然就起了一种同情之心。
明明是云轩贪财,怎么报应就报应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
“祖母啊,妹妹出嫁不是一件好事吗?而且一嫁过去就是知府夫人了,将来就是整个府邸的当家主人,没有人敢违抗了。掌握一个府邸的生死荣辱,有什么不好呢?说不定将来,我们姐妹几个之中,就羽妹妹活得最自由。不说是荣华富贵一生享用不尽,全府上下惟命是从,将来呢,可是堂堂的知府夫人,恐怕就是很多宅门府邸的夫人,在她面前都要行一个标准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