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国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
秦军立营不到三日,秦王嬴政特使赶到军前,带来了秦王政几乎倾国库近半的大量赏赐。无数的金银钱帛如同潮水般赏赐下去,在前番诸次战役中获得显赫军功的秦军们个个装了个钵满袋肥。那春风得意、财大气粗的模样让某些运气不佳的秦军们眼红得几乎发出蓝光。
秦军除了中央军以外,其余军队是没有军饷的,除了粮食和兵甲外,衣服、日常生活花费都要自备,所以抢得军功以获得丰厚赏赐几乎是秦军们赖以生存或者一夜暴富的最佳、也是几乎唯一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军们阵前争抢敌军首级、甚至为此大打出手也就并不奇怪了。因为敌军首级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大量的财富或者显赫的爵位,这对于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秦国平民们来说,获得军功几乎是他们摆脱卑微地位的唯一方式!所以史书上才会这样的记载:秦人们每当听说要打仗,就会捶胸顿足、急不可耐,根本无所谓生死……
赵国的形势立刻危急了。
赵王赵迁急忙从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对秦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相当的强。
赵国大将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秦国大将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城,企图诱使赵军往援,等到赵军脱离营垒后,再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
宜安城外,秦军大营。
秦国大将桓齮此时也有些后悔,因为当初他攻占宜安后,下令纵兵烧杀、屠城,导致一座坚城被毁于一旦。宜安因为被战火摧毁,所以无法驻守。
“大帅,是不是再考虑一下?全军出击的话,大营怎么办?”副将杨端和劝说道。
“赵军有二十万精锐,而我军只有三十万,留下五万秦军留守大营,已经是最大的极限了。”秦国大将桓齮不耐烦地解释道,“更何况我军秘密出动,赵军无法得知我们大营的虚实,一定不敢进攻我们的营寨。”
“可是万一……”副将杨端和见主帅骄傲大意,只能耐心地继续劝说。
“没有万一!等本帅埋伏围歼赵军主力,就可以兵临邯郸城下。”秦国大将桓齮打断了副将杨端和的话语。
“末将还是以为此举太过冒险!不如向大王求援,等我军两倍于敌,再行诱敌之策,方为稳妥。”副将杨端和也被主帅的骄狂激怒了,不顾一切地顶撞道。
“哼,既然如此,就有你去向大王求援吧。至于大营守将,本帅自有安排。”秦国大将桓齮见状,索性撤销了副将杨端和的职权。
副将杨端和见状,无奈地领命回咸阳了。
秦国大将桓齮秘密率领二十万大军分批运动到肥城附近的山林之中,同时让侄子桓霸领军五万防守大营,侄子桓雄领军五万佯攻肥城。
但是一切,怎么能隐瞒得了善于侦查敌情的赵国斥候。
古代虽是冷兵器时代,但是打仗绝不瞎。“斥候”是军队的眼睛,这些人不仅需要擅长逃生,因为一旦被发现,没命将信息传递回来也是徒然;还需要有刺杀,懂地貌,定水源,绘地图,有山开路遇水搭桥等本事。
斥候怎么判断对方人数呢?
首先,侦查敌军营地。古代军队驻扎非常有讲究,一个帐篷里能睡多少人一般是规定了的,斥候只需稍微侦查一下就能得知。对于一些经验老道的斥候来说,一般不需要细数营地和帐篷数量,观察敌方驻地面积以及帐篷稀疏程度就能大致判断出人数。
其次,看敌军炊烟数量。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侦查对方在饭点了多少炊烟,以及运粮队伍多久来一次,一次大致运多少,也能大概的推算出对手的人数。
最后,查敌军编制。古代军队为了便于管理,都是有固定编制的,每个编制下还有自己的旗帜,所以,古代斥候通过数编著,旗帜的数量就能够推算出人数。
正式由于这些常见的侦查方式,敌对双方的都清楚,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迷惑对手,都会进行造假营,建空灶,竖假旗等等。例如,孙膑就是这方面的行家。历史上著名的“孙膑减灶,智灭庞涓”就是来源于此。
孙膑刚到齐国后,由于身体的残疾,在幕后给田忌充当军师。一日庞涓率领魏国军队攻打韩国,韩国和齐国相邻,由于唇亡齿寒的原因,韩国向齐国求援。孙膑带领齐军和庞涓的的魏军决战,孙膑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见到魏军就慌张撤退,而庞涓心急想活捉孙膑,见到齐军撤退,拼命追击。
第一天,庞涓派“斥候”去侦查齐军营垒中的灶迹,竟然得出齐军人数有十万之多!便放缓的追击,恐遭埋伏。第二天,再派人去侦查,发现齐军灶迹,不到五万。庞涓大喜!第三天,魏军斥候侦查出齐军灶迹只剩三万。庞涓便亲率两万轻骑追击。
等庞涓追到马陵道山谷的时候,孙膑砍下一个大树,在树上写道“庞涓死于树下”,并在周围埋伏五千弓箭手。
庞涓到的时候,发现被一个大树拦住去路,亲自率军进入峡谷,由于天色过暗,他点起火把看到树上的字时,大呼“中计了!”话音未落,就被齐军射成了刺猬。
冷兵器时代,行军打仗讲究的是智谋策略,并不是单一的肉搏,其中的“智慧”,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借鉴的。
李牧早就派了大量的斥候,在宜安附近方圆两百里的范围内反复侦查。赵国斥候,尤其是赵国北方边军的斥候,经常和匈奴人进行游击作战,对于侦查敌情更加得心应手。很快,赵国斥候就发现了大量隐藏的秦军士兵。
宜安城外,赵军大营。
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
赵将赵葱建议道:“大帅,此时若是不救援肥城,秦军依然可以攻到邯郸城下。”
李牧微笑着说道:“孙子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更何况斥候回报,秦军在肥城外隐藏了大量的士兵。秦军主力去肥城后,秦军大营中的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我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此时如果我军全力攻打秦军大营,一定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是指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李牧一直关注这秦军大营的动向,见秦军防守松懈、有机可趁,就聚集了大量的骑兵。
“杀呀!杀……”伴随着火光的突起,南方地旷野里忽然响起如雷般的铁蹄声和喊杀声,像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地巨浪般席卷而来。
目瞪口呆的秦军哨兵呆愣片刻,猛然惊醒,看见火光中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大队骑兵,顿时吓得魂不附体,猛地敲击警钟,口中拼命狂呼:“不好了,赵军来了!不好了,赵军来了……”
赵国骑兵后面跟着大量的马车,运载了上百架投石机。这些投石机在上次赵国大将扈辄攻击秦军的时候,就曾经大放异彩。虽然这些投石机还只是最原始的状态,射程仅仅只有百步,威力也有限,但是对付秦军木质的营寨还是非常有效的。
秦军留守将军桓霸是一名勇将,可惜缺乏谋略,对手下士兵骄纵,导致营寨防守极为松懈。等到赵军来袭,他才慌忙命令秦军弩箭手列阵迎敌。
可惜赵国这次不仅仅带了上百架投石机,还附带了上万张厚重大盾牌。
不一会,投石机发射的火弹就把秦军的营寨栅栏砸塌,而秦军的弩箭甚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被赵国的厚重大盾牌挡住了。
赵军依靠厚重大盾牌,靠近了秦军营寨。而秦军却失去了壕沟和营寨的防守优势,更要命的是,秦军只有五万,而赵军足足有二十万!
“杀呀!杀……”一万赵国铁骑像一股白色洪流一样涌进军营。而秦军弩箭兵一看形势不妙,只能退往后阵。
“嗖嗖嗖……”不管三七二十一,赵国铁骑便将手中的火把一阵乱掷、乱点,顿时将军营点成了一片火海!
熊熊的火光中,很多秦军惨叫着、四处奔跑。他们浑身上下、火光点点,像是一支移动的火把般,发出令人恐惧的求救声。只是到最后不是被随之而来的赵军将士斩杀在地,就是被烧得皮开肉烂、焦黑一团!
一群群白色的骑士正挥动着黑色的厉芒进行着疯狂地杀戮,青芒乱闪中,带起一股股纷飞的血箭和散乱的内脏…… 触目所及处,除了赤色的火焰,便是惺红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