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方面收到消息后,晋国公室决定出师消灭反叛力量、夺回邯郸。赵鞅希望取得讨伐军的指挥权(这样他就可以把邯郸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但是中行寅和士吉射哪能让他如愿以偿?两人不仅反对将指挥权授予赵鞅,而且拒绝提供军队(因为两家正在对周边的戎狄作战)。二卿向智跞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智跞当时还不想卷入三大家族之间的纷争,尤其不愿得罪他最为憎恨的同宗——中行氏;他便说服赵鞅放弃请求,最终把指挥权交给上军司马籍秦。
当时中行寅担任上军将、是籍秦的顶头上司,赵鞅自然不能信任籍秦。他怕籍秦败光他的家底,因此只派出一支人数极少的武装加入东征军。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景象:力主讨伐和反对讨伐的卿士几乎都没派军参战,军队竟然是由与争端无关的第三方力量组成的。这种现象预示着讨伐邯郸必然是场始乱终弃的闹剧。
籍秦率军出征后,中行寅和士吉射便开始研究如何除掉赵鞅了。这本是两家之间的最高机密,然而它竟然也被泄露出去了——当然了,泄密者也是位高级别的人物。
高尚的父亲不一定能教育出好儿子——否则就没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俗语了;而邪性父亲带出来的儿子基本上都很邪性。
士吉射就没有带好自己的儿子士皋夷。原来士皋夷身为嫡长子却不受宠,他预见到父亲将来定会把家业传给兄弟士东臣,而东臣对自己的敌对情绪绝不比自己对东臣的小;因此他认为东臣一旦继承爵位,自己很快就会横尸在随便的什么地方。因此士皋夷一直企图挽回劣势;为了达到目的,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父亲、搞垮自己的家族。
士吉射没有认清士皋夷险恶的真面目,否则士吉射就算杀了他,也不会把他拉进阴谋圈。
士皋夷装作全身心地投入到阴谋的样子,赢得了父亲的信任,参与了制定计划的全过程。他想要向赵鞅报信,却不相信任何人;他只得化妆成一位“老乡”,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亲自从赵鞅家的后门溜进去。
士皋夷对赵鞅说,如果他能支持自己成为范氏族长,自己就把范、中行两家进攻赵氏的整个计划全都交给他。
赵鞅尽管非常讨厌眼前这个吃里扒外的败家子,内心中决不肯与他成为同僚;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危机关头,他也只得答应下来。两人进行了一个简化版的歃血仪式,合作就这样达成了。
士皋夷离开后,赵鞅把董安于召来,把敌人的进攻计划说给他听。
董安于说:“战事已经无法避免,咱们是不是得抢先下手?”
赵鞅说:“不行,祁氏和羊舌氏被灭后,君侯大夫们就签署了一个协议,协议中说:‘最先挑起祸端者死。’因此你我不想死就只能等待敌人首先进攻。”
董安于说:“主人不用担心,所有的责任都由我来担。与其使家族蒙受损失,不如只死我一人!主人到时候就拿我来顶罪吧!”
赵鞅坚决不许。但是第二天一早,董安于竟然背着赵鞅派信使到晋阳去见尹铎,要求他集合族甲,并将军队调到新绛北面三十里的卷城待命。赵鞅则把家眷秘密送出新绛;他又嘱咐韩不信多加小心,并告诉他士皋夷已经成为范氏的叛徒。
秋七月初,范氏和中行氏的家族武装也完成了集结,这个情况搞得新绛满城风雨、人心惶惶。某日清晨,两大家族的武装突然对赵氏府发动进攻,甲士从四面八方潮水一般涌来;赵鞅背叛弃家向北方逃去,两家武装在身后紧追不舍。但是事先安置在卷城的赵氏的援军及时赶来救驾,双方武装马上展开了一场大混战。
两大家族的甲士消灭赵氏在新绛的势力绰绰有余,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晋阳援军就处于劣势了。晋阳人一个冲锋就把敌人击溃了;尹铎想要乘胜追击,赵鞅则及时制止了他:“多杀人没有意义,还是快点到晋阳去。”
赵鞅撤入晋阳不久,两大家族的军队就将城市围住了。军队的总指挥是中行寅的兄弟中行武,副将是士吉射的次子士东臣。
关于这次火并行动,中行寅给晋定公的解释是“赵鞅不经审判,擅杀公室大夫,行同叛国”。晋定公巴不得所有恶棍都在内乱中死光光,他敷衍了几句,就把剩下的事推给中行寅去做了。
两大家族于是开始清洗赵鞅的党羽,但是大多数人事先已经得到消息逃走了。
晋阳位于今太原西南、吕梁山余脉以东、古汾水西岸。此地最早为古唐国都城,古唐国南迁后废弃了城市,该地后来成为戎狄混居之地。晋景公灭赤狄后,晋国领土大幅度北扩,晋悼公便将赵武封到晋阳故地,以驻守国家北境。
由于晋阳周边仍然盘踞着强大的戎狄势力,赵武把晋阳建设成一座军事堡垒;赵成秉承了父亲的策略,不断加强城市管理军事化进程;到了赵鞅主政时期,赵鞅已经把城市打造成一座规模巨大的、坚不可摧的、武装到胃的要塞。
中行武看到眼前这座庄严巍峨的城市和城墙上精神抖擞、密布着的守卫者,顿时生出沮丧之心。他在离城墙十里处扎下营寨,然后下令开始砍伐树木,制造比通常规格更大的攻城车和长度更长的云梯。但是就在某天夜里,赵氏家臣邮无恤和阳虎率领一支军队突然杀出城来。晋阳军不但毁坏了很多在建的器械和高台,而且攻入了敌军前营,杀死杀伤不少敌人,撤退前又把帐篷辎重付之一炬。中行武的军队被吓破了胆,以至于当晋阳军撤退时,他们竟然没有勇气进行追赶。
中行武大为光火,他不得不扩大营前壕沟的宽度和深度,又将营垒加高加厚,双方谁都不肯主动发动进攻,就这样僵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