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日本股市和地产
第五十一章日本股市和地产
此时叶飘正坐在印度飞往美利坚的飞机上,拜访完德鲁拜,自己这次回印度的行程基本完成,这次回印度所有自己计划的目的几乎都圆满的达成。
这些天在印度,叶飘总是在紧张而又忙碌之中过。在飞机上稍微休息一下之后,叶飘以是边想一边拿起笔在白纸上写了起来….
凯文是一个大家庭中最年幼的成员,当他的家人飞往巴黎欢度耶诞时,8岁的凯文因为举家外出度圣诞假时慌乱之中他却不慎意外地被遗下独自留在家中将他留在家中,使他一夜之间成为一家之主。…凯文乐得没有大人干涉,在家中尽情发挥,将家园装饰成为他心目中的个人游乐天地。两个刚越狱出来的窃贼乘圣诞无人之际入室盗窃,而更复杂的是凯文的家不幸成为了一对贼匪的目标,小鬼凯文努力抵挡这两个匪徒,凯文利用游戏陷阱与之进行一番周旋,….好好“招待”了这两个不速之客…….
叶飘在纸上写的是另一个时空中的电影<小鬼当家>的剧情,这部电影可是以全球票房5.3亿美金打破了当时喜剧最高票房记录,其以后小鬼当家系列都取得不错的票房。
自从叶飘有意进军美利坚好莱坞,扩大自己在影视业娱乐方面的影响力,考虑再三之后,决定把自己在另一时空自己知道的影视娱乐方面的剧本写下来。小鬼当家就是原来曾经看过这部电影,虽然叶飘拥有过目不忘超强的记忆力,但是也只是把电影剧本的内容大部分都写下来,但是还只是把电影的内容95%以上的内容,并没有完完全全的一丝不落的写出来。
叶飘准备通过在好莱坞收购一家濒临破产的小的电影制作公司,到时候再通过这家电影公司投资电影拍摄,以及招聘一些编剧导演对自己写的电影剧本进行稍微改编一下自己拍摄电影。不管是编剧导演还是这样小电影制作的公司在好莱坞很多,因为每天都会很多这样公司诞生又有很多这样的公司破产消失。……..
叶飘回到美利坚的飞机上的时候,小鬼当家的剧本就已经写好了,,又开始忙碌起来,看各地送来的文件资料和信息。因为时刻都在关注着全球各地的政策以及经济走向。
………..
英国
1988年7月6日晚9点半,北海油田英国采油平台大爆炸事故(Bp石油公司),发生天然气泄漏,立即引发爆炸。火焰很快吞噬了整座平台,酣睡中的日班工人多被烧死,夜班工人则跃入海中逃生。7日凌晨,有28艘船舰、15架飞机参与救援。直到三周后才将井口封死,扑灭大火。这场灾难只救出67人,遇难167人。受其影响,周围6座平台全部关闭停产,使英国石油当年减产12.5﹪,损失达20亿美元。
北海油田英国西方石油公司的“帕尔波?阿尔法”号采油平台1976年以5.3亿英镑建成,是当时英国最大的采油平台。平台自重3.4万吨,总高197米,1/3露出水面,附有25口生产井,平均日产原油2.27万吨,天然气65万立方米,每年可向政府缴纳2.5亿英镑税金。平台固定员工200人,另有临时工程人员30多人。
北海油田自1954年开发以来,共发生14起重大事故,有350多人丧生,这是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
华夏
1988年4月12日,华夏通过了《华夏宪法修正草案》,将原来宪法中禁止出租土地的“出租”二字删去,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标志着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1988年4月13日,琼省成为华夏第31个省。琼省将建成华夏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8年4月26日,琼省政府正式挂牌。
1988年5月4日,华夏发布《关于鼓励投资开发琼省的规定》,对琼省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授予琼省政府更大的自主权。
198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宝岛同胞投资的规定
宝岛投资者可以在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特区投资。鼓励宝岛投资者到琼省以及闽省、粤省、浙江等省沿海地带划定的岛屿和地区从事土地开发经营。第三条宝岛投资者在大陆可以下列形式进行投资:(一)举办宝岛投资者拥有全部资本的企业;(二)举办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三)开展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装配、合作生产;(四)购买企业的股票和债券;(五)购置房产;(六)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开发经营;(七)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投资形式。第四条宝岛投资者可以在大陆的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其他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投资。宝岛投资者可以从各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项目中选择投资项目,也可以自行提出投资项目意向,向拟投资地区对外经济贸易部门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审批机关申请。国家鼓励宝岛投资者投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并给予相应的优惠待遇。
宝岛同胞投资是指宝岛地区的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作为投资者在其他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投资。
1988年7月9日,魔都市第一次以国际招标方式出让虹桥开发区内26号地铁共1.29万平方米土地50年的使用权,日本孙臣氏企业有限公司一举中标支付了相当于1.0416亿元人民币的美元。有偿使用土地从此逐渐成为华夏人的常识。
现在虽然在华夏投资的额度还不是很多,但是这也是叶飘重点关注的地方之一。因为不管是以后发展的潜力还是从利润方面去考虑,这都是自己必须要去认真重视的地区。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于原来的计划更加有利,也更加有利于自己的掌控。原来计划就是跟现在他在宝岛以游资热钱的模式一样,一方面可以规避当地的很多政策,以及另一方面资金更加的保密。
原来叶飘就让人去香江找从华夏来的人,因为他们对于华夏熟悉,接着让他们去花钱拿到当地的身份证,以便以当地人的身份去投资土地发展地产以及股票金融市场,规避了华夏的一些规定,再按照当地该交的税都正常交,再把这些资金通过收购收藏品使得资金在华夏形成一个循环,这些资金还是留在华夏,对于华夏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那些收藏品则转移出华夏进行保存起来,这样也能避免华夏那些收藏品的损坏。
例如在华夏投资地产,以当地人的身份投资的土地或者地产公司,通过其土地或者地产公司置换成那些有实力有背景的公司发行的楼花,一方面那些有实力有背景的收购公司可以不花资金成本就得到了土地或者是地产公司,只需要发行其中一部分的楼花即可。对于叶飘来说,如果其还象另外一个时空的那样,其土地价值增值十几倍左右后再把土地变成楼花那么至少会变成几十甚至是几百倍的利润。通过土地或者房地产公司转换成收购公司的楼花,不管是原来的银行贷款还是楼花的主体公司都已经是收购的公司,这样发现以后不管有什么事情了既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暴露自己在其的收益,让自己隐藏在幕后。
叶飘为了避免暴露的可能,一部分人那些拿到当地人的身份的开设公司,另外的人则负责公司的人按照正规公司来运转,并不让其知道其知道是外国人控股的公司,这些公司被收购了或者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标,那么这些注册公司或者是账户都会被注销掉,不留下一丝痕迹。
……..
1988年7月正式发表,全称为“巴塞尔银行业务条例和监管委员会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与资本标准的协议”,通常被人们称为“巴塞尔协议”。该协议要求:凡是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将总资产中的自有资本比例维持在8%以上,即是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在去年年底,国际清算银行(BIS)下属的银行业务条例和监管委员会已经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国际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这个协议。
国际清算银行是由美英等欧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出资建立的银行,目的是通过各成员国的相互协调,规范各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和发展。
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是银行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因对自有资本要求较松的国家,其银行可以用较少的银行资本金经营较大规模的业务,而对自有资本管理较严的国家,银行就需要筹集较多的资本才能开展较大规模的业务。这样一来,不同国家的银行,经营同样的规模的业务,经营风险存在很大的差异。
比如说,一家银行自有资本为1亿美元,其贷款业务规模为20亿美元,假设出现一笔2亿美元的贷款坏账,银行1亿美元的自有资本不足以弥补2亿美元的损失,另外1亿美元的亏损由银行的存款人来承担。但如果该家银行的自有资本为2亿美元,则存款人不用承担风险。
出台巴塞尔协议的背景?
一方面是因为美利坚银行在经营方面出现了危机,控制银行的风险。
根据本国银行经营风险的情况,商讨自有资本的比例标准。而如果仅将这一标准运用于本国的银行,则难免损害美利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所以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才把它拿到国际清算银行去寻求国际协调。不想,却因联邦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强烈反对而受挫。于是美利坚先与英国达成双边协议,并率先在两国银行的国际业务中实施了他们的标准。这给其他国家的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不执行美英的标准就无法与他们的银行进行交易。事实上,对于美英以外的其他国家而言,这无异于被强迫签署协议。
另外更深层次是为了抑制日本银行的高速扩张。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于是日本在美利坚掀起了直接投资浪潮,大量购买美利坚的土地、房产、宾馆、饭店、高档办公大楼,同时,大规模兼并收购美利坚的企业等。在美利坚媒体的强大压力下,美利坚政府希望能有效地抑制日本资本的强劲增长势头。1982年,在世界主要的25个发达国家的银行的境外融资余额中,美利坚银行的国际融资金额居第一位占28%,日本的银行居第二位占21%。但是到了1985年代,日本的银行境外融资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正是为了控制日本的银行国际业务的这种高速增长势头,国际清算银行出台了巴塞尔协议的重要因素。
日本大藏省在关于国际清算银行规则标准的交涉中,要求国际清算银行考虑时日本银行的账外资产非常多收益非常高的因素,因为许多日本银行持有的股票,大都是从1955年左右陆续买进的,然后长期持有,这些股票的账面价值非常低,经过1985年以来的股票市场大牛市,银行持有股票的市场价值非常高,从而形成了银行庞大的账外资产,在加入巴塞尔协议时,日本强烈要求把银行账外资产的45%认定为自有资本计算。
在日本,银行受到政府的保护。大藏省为保护所有银行,设置了许多限制,减少竞争,防止倒闭。由于银行是受到政府严格保护的,破产倒闭的概率很小,一般老百姓都非常信赖银行,所以日本的银行从不关注自有资本的问题,因而使得银行的自有资本比例一直很低。如果没有因股市飙升带来的庞大账外资产,日本的银行是无论如何满足不了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规定的。
国际清算银行同意了日本的要求。当时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认为日本的银行拥有庞大的账外资产,满足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标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日本同意1989年采纳巴塞尔协议。
叶飘看着这个巴塞尔协议,自己看到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日本采纳巴塞尔协议后,维持股价的高水平成为日本各银行的生命线。要不然日本的银行是无论如何满足不了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规定的。
但是叶飘大概能预估日本的股票市场泡沫破灭以及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时间,股市的破灭以及低产的破灭将会给日本金融机构带来致命的打击也会给日本经济带来的连锁反应,为了保本土会收回在国外放贷的资金和收缩在国外的资本,这也会影响到亚洲甚至是全球的资本市场,带来连锁反应,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一次特别好的机会。
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日本的银行账外资产快速缩水,自有资本比例急剧下降。由于冲销不断增加的房地产不良资产,银行自有资本进一步减少,不少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可能降到8%以下。美利坚的信用评级机构以此不断降低日本银行的信用等级,使日本的银行在国际上的融资成本提高。
为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日本的银行只好大规模压缩贷款,银行的惜贷之风越来越盛行,企业从银行贷款越来越难。许多企业因为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企业经营业绩下降导致公司股票进一步下跌,股票下跌使银行的账外资产不断减少,资本充足率同时下降,迫使银行进一步压缩贷款。银行与企业的运行陷入恶性循环中,银行的惜贷严重地扼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动力。日本经济与东亚、东南亚经济轮番下降。
从8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大规模投资东亚和东南亚,日本的银行随之跟进,对东亚和东南亚的融资和投资急剧增加。亚洲的这些国家依靠日本企业的直接投资和日本的银行投资融资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银行的不良贷款不断增加,账外资产持续减少,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日本的银行对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的企业不仅不增加贷款,而且在逐步收回资金。由于银行普遍惜贷,日本的企业在经营上也面临困境,无力帮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关系密切的零部件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由于日本国内需求萎缩,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对日本的出口明显减少,这些因素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乏力。叶飘通过这情况和自己在另外一个时空的经验一起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以及带来全球资本相关联的影响进行布局。
例如在日本股市在自己预估到顶鼎的时候左右,不仅要从日本股市市场撤出来,还要从例如宝岛等不同的股市市场把资金提前撤出来,以及对于外汇,债卷等金融资本方面的运作。因为叶飘是属于那种大投资商通过向不同的银行借贷不同的货币不同的利率,再通过投资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货币汇率不一样以及利率不一样来赚其中的利润,即又是投资也做短期游资热钱来赚取利润。
如果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相继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低迷之中。日本政府为抵抗泡沫崩溃的洪流,刺激经济增长,就会开始实施了大规模扩张的财政政策,作出投入财政资金以刺激经济增长,如果经济没有好转,那么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使政府债务急剧增长,政府公债倒是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政府的公债就会越来越多。日本政府还将会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大幅度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这可以做日元利率的期货可以赚取高额的利润。
日本股市泡沫破灭后为了达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自有资本不低于8%的规定,日本各银行在国际融资中采取了越来越谨慎的态度,并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银团贷款规模持续下降。日本各银行的帐外资产逐年快速下降,自有资本比例随之下降,使得日本各银行大规模缩减国内和国际的贷款规模,日本资本纷纷从世界各地回撤,那么自己可以以很地力的价格收购日本在世界各地的资本。
叶飘看着这段时间在股市暴涨以及地产上涨和日元期货赚的巨额的资本,此时的心情就特别的痛快,因为他知道这个上涨趋势也就不会超过两年的时间。但是很多除了日本企业和个人的投资者之外,全球有很多投资者都是不看好日本的股市,这也使得自己能够赚到超过自己预期的利润。
不看好日本股市的原因?
日本的股票市场从1986年1月开始正式进入大牛市以后,在1988年,股票市场总市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由于股价持续快速上涨,使买卖股票完全变成投机行为,买股票完全是出于对股票上涨的预期。如果从股票分红的投资角度分析,当时日本的股票价格是美利坚的7倍以上,如此高的股价使日本股票失去投资价值。
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了有百年历史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到1988年中期,前者已超过后者50%。在东京证券市场上排名第一的日本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市值有时竟超过西德证券市场所有股票的总市值。这令美利坚人和欧洲人感到不可思议。
面对如此长期狂涨的股票市场,美利坚人一直认为日本股价马上就要暴跌。在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越来越高,平均已高达60倍,许多股票的市盈率远高于60倍。而与此同时,美利坚纽约股票市场和英国伦敦股票的市盈率一直在11倍—18倍之间。
叶飘为什么觉得短时间日本股市不会跌,反而会上涨?
日本人根本不理睬美利坚人认为日本股价高马上要暴跌的问题,市盈率是美利坚人评价股价高低的工具,这种方法不适合日本股市,“日本有别”。日本人只知道,股价在上涨,越来越多的人在购买股票,股票供不应求。
在日本,企业间的相互持股现象特别明显,这导致上市流通的股票很少。日本的银行与企业之间、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协作企业之间和业务往来密切的企业之间大都相互持股,并且在持有后一般不会轻易抛售,而是采取长期持有策略,真正在股票交易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比例不高。同时,由于企业间相互持股的做法,使得日本银行和企业一般都拥有大量的股权或股票。这是日本股票市场所特有的两个特点。
随着股票的持续上涨,使得日本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成本非常低。以公司债券市场为例,在股票价格上涨时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受到投资者的追捧,使得公司发行债券的利息成本非常低。在股市牛市期间,日本企业在国内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和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发行利率仅在0%—1%之间,大大低于当时银行的贷款利率。如果在欧洲债券市场发行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由于日元持续升值,使得发行成本比国内更低,甚至出现负利率。
例如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公司和京滨急行公司在欧洲债券市场发行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时,利率就是负利率,在日本成为头条新闻广为报道。事情是这样的:公司发行的是附带认股权证的5年期欧洲美元债券,票面利率为2%,当时的现汇汇率为1美元兑147日元,由于预期日元将持续升值,公司与投资者约定的5年后还款时的远期约定汇率为1美元兑127日元。如果以发行一张面值为1000美元的债券为例来计算,则日本公司的日元收入为147000日元(1000美元×147),5年后的还本日元支出为127000日元(1000美元×127),收入比支出多20000日元,5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7%,高于债券2%的票面利率,导致发行债券公司支付的实际利率为负数。
由于股票和债券的融资成本非常低,企业通过大量发行股票和债券筹集了巨额资金,这些资金在满足了企业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需要外,还有大量剩余资金,这些剩余资金一方面用于银行还款,其余的就是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
大量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也成为推动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银行资金非常宽松。对于企业而言,由于股票和债券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所以企业融资渠道从银行转向证券市场,使得银行的优质上市公司贷款客户减少。同时,由于上市公司不断从证券市场融资来归还贷款,造成银行资金大量闲置,找不到好的贷款对象,于是也将资金投入股票市场。
其中最重要一点是日本银行的资金实力雄厚,资金实力支撑日本高的股价还没有到其的极限。
日本银行当时的实力?
1985年,日本取代美利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对外净资产为名列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1985年,美利坚的对外净债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利坚长达70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
1987年,日本的银行占世界所有跨国银行资产的35%,而1983年仅为26%,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足以让任何美欧人害怕。在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10家大银行中,有7家属于日本。以日元计算,日本的资产自1983年以来增长了80%,以贬值的美元计算,增长了200%。日本的银行拥有加利福尼亚州储蓄额的15%。在世界主要的国际银行中心———伦敦,日本的银行拥有所有非英镑贷款的36%。
到1988年,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和大和证券公司已是欧洲债券市场最大的两家债券买主,日兴证券公司和山一证券公司也是欧洲债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日本的这四大证券公司同时都是美利坚国债的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可以直接和美利坚联邦储备银行打交道,并因此得到最好的价格。自1985年以来,他们是华尔街上发展最快的公司,因为日本人的钱非常多。
日本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对各国银行来说,日本的攻势是可怕的,日本的银行以低于欧美银行的利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肆抢夺客户,扩张业务。日本人的商业原则是:“有钱,就要出动”。自1985年以来,日元的升值使得日本的银行在海外发展更廉价。1985年,日本已自豪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的银行具有欧美银行所没有的低成本国际竞争优势,这使日本的银行所向无敌。
首先,日本的银行背后有许多大的工业企业撑腰。日本的银行股东们不像美利坚和英国的股东那样对利润关心备至。在日本的银行中,净资产的收益率一直很低(大约在0.2%—0.3%之间),日本的银行股东们注重的是规模的扩张,故能容忍较低的利润率,这使得日本的银行的金融服务价格比美欧对手要低得多,竞争力自然增强。
其次,美利坚两个主要的国际信用等级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和标准普尔公司把日本商业银行评为“非常值得信任”的银行。因为日本的银行存在庞大的账外资产,日本的银行从没有发生过违约事件,而且日元非常强劲。高信用等级使日本的银行融资成本低,因而能够为客户提供其他银行所不能提供的低贷款利率资金。
第三,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持下,日本股票市场无休止地长期上涨,这反过来也增加了日本银行的账外资产规模,使日本的银行可以继续快速扩张其业务。
第四,日本的银行在快速成长为世界银行,成为主宰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例如在加利福尼亚,由于受到美利坚银行法的限制和政治影响考虑,日本虽然还未在美利坚的大街小巷上开设银行零售网点,但日本已在美利坚收购银行,他们主要从英国人手中购买。在1988年初,日本东京银行从英国标准银行手中购买了加利福尼亚联盟银行,然后把该银行并入东京银行在当地的分行———加利福尼亚第一银行,成为美利坚的第十五大银行。
为什么弹丸岛国的日本房地产总价值超过地大物博的整个美利坚,日本平均房地产价格是美利坚的100倍,东京大阪的价格是纽约、芝加哥的几十倍?
战后几十年,日本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80年代初期日本仅用几年时间连续赶超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和仅次于美利坚的世界第二大强国。日本的贸易和制造业直逼美利坚,在电子汽车钢铁和造船等领域更是将美利坚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日本经济实力达到美利坚一半,外汇储备超过4000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50%。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土地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土地。尤其是日元大幅度升值使得日本人极其富有备感自豪,资金指处所向披靡。伴随“国富民强”,基础货币过多,大量新资金没有去处,只好集中和积聚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造成土地和房屋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价格和泡沫与日俱增。
日本房地产发展在世界各地中有其特殊性。日本土地狭小,人口众多,加上经济高度发达,房地产开发从战后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伴随经济和房地产开发,土地价格尤其是主要城市的土地价格不断上涨,高度垄断集中,1985年东京大阪的土地价格比战后初期猛涨了10000倍。实际上185年泡沫已经相当严重,1985年日元升值以及对升值错误的估计和预期,将日本房价直接推高同创历史新高,形成泡沫。
第一,利率太低,资金泛滥,引导失误监管失控。1985年9月美英德法日五国财长聚会纽约的广场饭店,就争执许久的日元升值达成协议。之后一年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一倍以上,由此对出口造成巨大冲击。日本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完成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过度,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放松银根,基础利率跌至历史最低点,货币供应量连续每年超过10%,1998年超过15%,造成市场上资金极其充沛。但是由于当时日本上下对日元升值和经济转型的困难认识和准备不足,大量资金并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样流入制造业和服务业,而是流入容易吸纳和“见效”的股市楼市,造成股市楼市价格双双飙升。1985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东京地区商业土地价格猛涨了2倍,大阪地区猛涨了8倍,两地住宅价格都上涨了2倍多。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引流资金和监管资金,而是听之任之。
第二,盲目扩大信贷,滥用杠杆作用。在资金泛滥的情况下,原本应该紧缩的信贷不仅没有紧缩,相反进一步扩张,推波助澜火上加油。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日本各大银行将房地产作为最佳贷款项目,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房地产危机已经一触即发,但是银行继续大规模贷款。这一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2家日本最大银行向房地产发放贷款总额达到50万亿日元,占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一,几年间猛增2.5倍。尤其错误的是为了扩大杠杆作用增加利润,日本银行违反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将持股人未实现利润当作资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领域里的货币数量进一步扩张。日本银行总贷款额占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美利坚的两倍以上,为了争夺利润和分享市场,日本上千家财务公司和投资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也不顾政策限制,跻身于房地产金融行业,直接或间接向房地产贷款,总额高达40万亿日元。可以说日本金融机构是房地产泡沫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后支撑者,为泡沫源源不断输送能量直到最后一刻。
第三,投资投机成风,股市楼市连动,管理监督形同虚设。日本和香港完全一样,股市和楼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泡沫的严重程度。当时日本居民从股市中赚了钱投资到楼市中去,从楼市中赚钱投资到股市中去。无论从那一个市场赚钱都十分容易,很多人所赚之钱比一辈子工作积蓄的钱多得多。股市楼市比翼双飞,同创一个又一个“高度”。1985到1988年日本GDP增长16%,土地市值和股票市值分别增长81%和177%。这段时间里房价日长夜大,数月甚至数天价格又上涨了。人们千方百计从各个地方借钱投向房地产,炒作和投机成风,很多人辞去工作专职炒楼。人们用证券或者房产作抵押,向银行借钱再投资房地产。银行则认为房地产价格继续上涨,由此作抵押没有风险,所以大胆放款,造成大量重复抵押和贷款,监督管理形同虚设,资金链无限拉长,杠杆作用无限扩大。但是市场转折后立即就形成“中子弹效应”,一个被击破,个个被击破。日本大公司也不甘寂寞,在炒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关系进行土地倒买倒卖,数量极大倒手率又极高,每倒一次价格就飙升一次。在此过程中政府很少的应对政策也严重滞后。
日本此次地价暴涨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一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逐步开始推行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使日元利率自由化的举措;二是日本对金融货币政策的调整为地产泡沫的出现提供了便利;三是因为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土地量最少的国家之一,整个国家对于土地和房产都有一定的心理偏好,以土地或房产的方式保有财富也是泡沫出现于房地产业的重要心理基础。
叶飘知道在这个时空有了自己参与进去推波助澜,会比另外一时空还要严重得多。叶飘可以想像得到那么在泡沫破裂后许多日本居民成为千万“负翁”,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长期背上严重的财务负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严重影响正常消费。日本银行及非银行机构的不良债务最后成为坏账,倒闭和被收购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不计其数,大量建筑成为“烂尾楼”。建筑业饱受重创,甚至危及到日本整个经济。
站在叶飘的商人和利益的角度来讲,那么就是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如果要是自己的心软或者顾虑太多,那么在以后的竞争当中由于自己的犹豫不决可能就会被别的竞争对手吃掉,这就是丛林法则,这是很现实很残酷的问题,是你死我活的问题。因为这个钱如果自己不去赚,那么也有那些有眼光的人去赚,如果自己赚了,这以后可以把赚的利润的一部分以慈善的方式回反馈给社会。
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利坚要求日元升值。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由于美利坚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
例如一个财团,在1985年广场协议前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4000亿日元,进入日本市场,购买了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日本经济的蓬勃向上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开始升值,到1988年初,在股市和房地产假设我已经赚到了一倍(翻一倍是最低假设了),那就是48000亿日元。这时,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然后兑换回美元,那么,就是400亿美元!在5年时间中,我净赚300亿美元!
……
叶飘没有想到今年还只是88年日本股指认沽期权这种金融衍生产品这么快就出现了,自己还透过日本的金融机构买入看涨日本期货。虽然叶飘也觉得日本股价太高但是因为听了很多日本人有着股价不下跌的执念以及跟经济进行评估后才作的这个决定。
80年代日本的经济腾飞使日本人多少产生了一股目空四海的优越感。当日本股票价格高到没有一位理智的西方评论家能够理解的程度时,日本人仍然有大量理由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在日本这里所有日本人都有一种日本股市不可能下跌的信念,他们觉得有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存在于他们的(股票)市场中,存在于整个日本民族之中,这种特殊的东西能够使日本违背所有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规律。
为什么日本股指认估期权会出现?
在东京的股票市场上,保险公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者。当国际银行家们认为日本股市可能会暴跌所以派出的摩根斯坦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一批投资银行作为主要突击力量深入日本时,他们手握大量现金四处寻找潜在的目标,他们的公文包里塞满了“股指认沽期权”(StockIndexPutOption)这种当时在日本闻所未闻的金融新产品。日本的保险公司正是对此颇有兴趣的一帮人,在日本人看来,这些美利坚人必定是脑子里进了水,用大量现金去买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日本股市暴跌的可能,结果日本保险业爽快地承诺下来。双方赌的就是日经指数的走向,如果指数下跌,美利坚人赚钱,日本人赔钱,如果指数上升,情况正好反过来。
这样的金融衍生对赌,只要双方对合同内容无异议则成交,类似柜台交易的地下市场上,这种无人察觉几乎没有监管的、秘密的交易。
叶飘现在是通过看涨日本股指先从欧美那些投资者里刮肉来壮大自己的资本,再评估日本股市不行的时候,再反手看空日本股指,通过从两面刮肉这种需要很好把握好时机的技术。这种技术活如果不慎,那么利润会相差很多,不过叶飘还有着前世的经验进行结合进行综合评估,那么相对来说还是减低了很多的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