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杨墨走得潇洒,但站在计算所的门口,回头看着大门上挂着的牌子,还是叹了口气。
诸事不顺啊!
好在国内玩集成电路并且玩得好的不止计算所一家,他收拾好心情,招呼洪卫国一声:“走吧,咱们去京大。”
1980年,后世全国最为知名的三大半导体研究所之一的京大微电子所还未改名,此时还叫半导体教研室,而且从属于物理系。
杨墨表明来意后,物理系主任何良杰亲自带着他到了半导体教研室,指着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人说道:“这是教研室的负责人王养元。”
王养元国字脸、浓眉大眼、身材高大,如果不是稍显瘦削的脸颊,让人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完全不像一名科研工作者。
“您好,我是杨墨。”
“您好。”
如果杨墨对国内IT界熟悉的话,就会一眼认出眼前的男人是谁——未来的中科院院士,中芯国际的董事长等等一系列头衔,让他名扬共和国IT界。
除此之外,王养元还有一位名头丝毫不弱于他的妻子——杨芙晴,后来也成了中科院院士。
华夏的程序界素有“南徐北杨”的说法,说的就是宁城大学的徐家付教授和燕京大学的杨芙晴教授,两人可是华夏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开山鼻祖级的大神。
只不过杨墨是这方面的小白,即便真佛在他面前也是眼拙,更加无所谓久仰大名之感,因此他面带微笑地和王养元礼貌握手之后,就进入了正题。
他拿出红白机的主板把先前跟张毅讲过的要求又重复了一遍。
然而,这次他提高了价码:“经费100万,时间只有一个月。”
王养元没有见钱眼开地满口答应,而是仔细询问过了硬件参数之后才说道:“主控芯片6502国内研究得比较透彻,问题不大。然而PPU单元,我们从来没做过类似的接触,可能非常麻烦。坦白讲,以我们教研室现在的人手和设备想要短时间内完成全套电路图非常困难。”
王养元不顾何良杰频频递出的眼神,继续说道:“实在对不起,一个月的时间太短,我们做不到。”
“哎,京大在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相比中科院还是差了不少。”杨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不过有了先前在计算所的遭遇,如今他的心态已经相当平稳,于是他将问题换了一个角度,道:“那请您告诉我,想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整个项目,以咱们国家目前的科研力量能否做到?”
“那当然。别说全国,单单只是燕京的半导体科研力量就足以完成。”王养元给出的答案相当肯定。
“您能具体说说这些人员都在哪些科研机构?”
王养元没有马上开口,他对素未蒙面的杨墨的身份有些存疑,因为回答对方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国内的一些科研机密,他担心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他将征询目光转向了何良杰,对方马上意识到了他谨慎的原因。
何良杰微笑着朝他点了点头,道:“杨墨同志是总参下属人员,你放心说吧。”
杨墨正为王养元闭口不言而感到疑惑不解,听到何良杰的解释后幡然醒悟,于是他连忙拿出了自己的证件。
王养元接过证件后看得很仔细,当他看到杨墨的大校军衔的时候吓了一跳,因为在王养元眼里,杨墨实在太年轻了——作为后世人的杨墨不仅营养充沛而且保养得当,让此时的他看起来才二十五六的样子,而共和国自建国以来,除了最早一批授衔的军人显得普遍年轻化之后,最近十几年军队还从来没有出过20多岁的大校。
因此,王养元特意多看了杨墨两眼,见到杨墨神情坦然、眼神干净,他这才放心不少。
“中科院的计算所和半导体研究所,清大的无线电电子学系,航空航天大学的计算机学院……”王养元将燕京地区集成电路科研实力比较强劲的院校机构挨个挨个地说了一遍。
杨墨暗自点点头,问道:“人员应该不成问题。京大缺乏哪些关键设备?”
何良杰面露喜色,听杨墨话里的意思——那就是只要有需要,为此将其他部门的硬件研究人员都抽调到京大,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也在所不惜。
现在更是提到了设备问题,如果能够让对方出面,不管是借也好买也罢,只要设备到了京大的实验室,自然是“肉包子打狗又去无回”……后面的画面何良杰能够想象得出有多美妙。
其实,不怪何良杰贪心,他也是有苦自知。
最近两年国家把改革重点放到了经济领域,而教育系统、科研部门自然有所怠慢,下拨的经费一年比一年少,而物理系下属的半导体教研室是典型的烧钱大户,不仅研究设备需要进口,而且实验费用也高的吓人,而且教研室哪怕全年没有具体的科研项目,但是维持教研室每年正常运转所需要的人员开支、设备维护也是一大笔固定支出。
况且,学校每年下拨科研经费不仅会考虑科研项目的重要性,还会参考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各个院系下属实验室的多寡,院系每多一个实验室就会多捞到一份基础科研经费。
简单点说,更多的实验室意味着院系将会在争夺科研经费时有更多的话语权。还有一点就是更多的实验室意味着院系有更多的职称指标,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的加盟,从而让院系变得兵强马壮,为进一步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想要校领导松口开设实验室很难,但要关闭却容易的多。因此哪怕仅仅只是为了每年能多拿一份基础科研经费,作为半导体教研室的上级领导,何良杰也会绞尽脑汁地维持它的正常运转。
如今有希望替教研室捞到免费的实验设备,何良杰又怎能不喜形于色呢?
提起设备,王养元就面色发窘,道:“最主要的是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应该低于40万倍。目前国内拥有这种级别电显的只有六台,都是安放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多用于国防科技研究。”他特意强调了国内电子显微镜的用途和现状,就是不想杨墨看轻了自己所在的教研室。
“为什么需要电显?”杨墨有些不明所以,他还真怕这些研究人员打着科研的名头骗装备。毕竟,后世国内科研人员扯着各种各样的名头骗取经费的例子屡见不鲜,他不得有所警惕。
“听说过刨片子吗?”王养元见杨墨问的非常仔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态度越发客气,甚至在不知不觉间带上了敬称。
Ps:书友们,我是橙子飞扬,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