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风光之万家灯火(54)
那天开早会,黄老师居然也来了,说是那天恰好没课。那天恰好是于远明主持早会,他是发现后排有一个年轻女子挨着黄老师坐,不认识。以为是增的新人吧,也没有多想。
会后黄老师笑吟吟地来找于远明,拉到一边悄声问他:于主管,你现在有没有女朋友?
于远明稍显惊讶,如实回答:没有呢!怎么黄老师,你要给我介绍吗?
黄老师笑了:对啊,我就是觉得你们这些小伙子不错。我原来有个学生,现在红旗化工厂医院当护士。也没有男朋友,我觉得你俩挺适合,准备介绍你们认识。
于远明回答:好啊!黄老师你真好!
黄老师继续笑着说:今天早上我把她叫来了,刚刚在早会上她也看到你了。觉得满意,就看你了。
于远明突遭袭击,有些错乱:什么?她已经来了啊?
稍微一回想,那个陌生女孩是在打量自己。
黄老师说:也不要紧张。你做保险都做得那么好,肯定没问题。
就当陌生拜访吧!
于远明说:那还是不一样哦。这样吧,先认识一下,做普通朋友。行不行再说。
黄老师窃喜:好好好,你等一下。我去叫她过来。
于远明突然就觉得紧张起来,心里莫名其妙地咚咚直响。
一会儿,黄老师就带着那个女孩过来了。那女孩也挺害羞的,一张脸红得厉害,不过皮肤好,红起来很好看。
于远明也打量了她一下,个子不高,丰满型的女孩,面如满月,皮肤很好,白皙水润。穿了一件粉色小碎花的衬衫,感觉有些紧,胸前的纽扣绷得紧紧的。
黄老师介绍:于主管,快来认识一下。这位是我的学生,今天介绍你们认识。她叫周玉兰。玉兰,这是于远明于主管。很优秀的!
周玉兰还是有些羞怯,低下头,又抬头看了于远明一眼。轻声说你好!
于远明已经平复下来了,还是很热情地回应:别客气。叫我远明好了。今天我也没准备什么,要不中午一起吃饭吧?
黄老师恨不得立马撮合:好啊,你们俩一起吃个饭,聊一聊。我那边要上课就不陪你们了。
周玉兰轻声回答:我也是请了假的,待会儿也要回去上班。不然就来不及了。下次再约吧?
一边说一边用眼神瞟于远明。
于远明肯定只能随意了。
于是就这样简单见面,相互留了电话,回头联系。
在贵溪,王承宽和张昌兵正在筹备,条件很艰苦,效果不一。
他们先去租了一套房子,安顿好了就去四处根据自己的关系找人。
说起来都有些七七八八的关系,但是真的行动起来,两人才知道这些弱关系,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保险公司所为的五同法:同乡,同学,同宗,同好,同事在这里根本就不起作用。因为你两个外地人,与本地就没有联系。
唯一的就是熟悉了道路,把几条街混得蛮熟。经过长期品尝,比较,他们选定了一家餐馆作为长期的定点食堂。那家餐馆名叫水城第一家,卖些小炒什么的。店面不大,老板直接把锅灶搬到外面,在马路牙子上炒菜。不为别的,就是便宜,方便。
其实隔壁不远处,就有一家馆子更舒服。两人也只是偶尔去改善一下。那是城里最有名气的豆花馆子,名字叫高老庄。女老板并不姓朱,真的是姓高。
贵溪是一个农业县,城市规划比龙城好多了,但是经济却差了些。因为毕竟平整,所以县城里都是几条四通八达的道路,与北方的棋盘式规划差不多。没有什么工业,空气质量也好一些。真的是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这贵溪最有名气的是三花。两个旅游产品,一个餐饮品牌。旅游就是城南的牡丹花,每年搞一次活动。邀请明星来表演,唱歌,企业家来投资。搞了几年还比较有名气了,恭州周围的市民在每年三月都蜂拥而至看牡丹花。第二个花,是姆安的油菜花。姆安原来是一个乡,后来在九十年代拆乡并区建镇过程中就拆掉了,划归旁边的民兴镇管理。姆安街往沙坪镇方向不到1000米有一大片油菜基地。原来也没人注意,每年的油菜花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绽放,凋落。后来重庆有个摄影师拍了几张油菜花的照片参赛,得了奖。这样一传播,县里和镇上立马醒豁过来,修了小路,把周围的田地都种上油菜,旁边的房子建成农家乐。还在村委会门口修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篮球场。于是,每年三月到姆安看油菜花,就成为贵溪县牡丹节外的另一大盛事。
第三个花就是高豆花。
豆制品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除了常见的豆腐豆干豆芽之外,豆花儿,豆腐脑,也很有意思。
比如说豆腐脑,南北流派不一样。甜咸之争都能够扯半天,在恭州人眼里却是笑话。
一个味道哪里能够满足恭州人挑剔的味觉?
首先得有油辣子啊!得有花椒面啊!咸菜颗粒,酥脆得不得了的黄豆,切得细细的葱花,味精,麻油蒜泥,姜米都必须得有啊!这样一碗热呼呼,辣爽爽的豆腐脑才能入口啊!
一个咸味,一个甜味,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豆花儿和豆腐脑不同。首先在于制作方法,其次在于食用方法。
豆腐脑是用石膏冲的,豆浆凝固即可。舀出来也是如此光滑细嫩,切口光滑。
豆花儿却有两种方式点化,一种石膏,一种盐卤。
于远明更喜欢盐卤的,因为点出来的豆花儿更好吃。
把豆浆沥过,倒进一口大锅,烧开。然后用水把盐卤稀释。用一个大勺舀好,平端着在锅里游走。一边游走一边慢慢把盐卤水倾斜到锅里。
几次三番,锅里就开始混沌,进而清澈。一坨一坨的豆花儿浸泡在窖子水里,就像一朵一朵的白云。这个时候需要用筲箕去轻轻挤压,用水瓢把多余的窖子水舀出来。等到豆花儿都挤到一起,成型了,再用空饭碗倒过来扣到锅边收边,一锅豆花儿就成了。
在舀出来端上桌之前,还需要用刀(或薄竹片)横七竖八划开。纹路类似于棋盘线。这样豆花儿就是一砖一砖的,便于起锅。
点豆花儿当然需要技术,高手点出来的豆花看似嫩,筷子一夹却很绵扎,不容易碎,颤巍巍的闪出生活的光亮。
端上豆花儿,热气腾腾的,白生生的,喝一口窖子水,略有甜味,爽口解腻,滚烫开胃。除此以外,这份豆花儿还需要一份调料。这就是高豆花的核心竞争力了。
一般的调料,不过是油辣子,花椒,酱油,味精,蒜泥,姜米,葱花之类。就是油辣子也是油少辣椒多,于远明家里那个餐馆就是这样。
高老庄不一样,首先,她的调料不是拿碟子装,而是一个小碗。其次,调料台就是一个长条桌,一溜儿地摆满了各种红红绿绿的调料,自己根据口味加。
种类有油辣子,上面厚厚的一层红油,看起都流口水。花椒面,细细的,绝不会有半边壳壳沾到舌头后面吐不出来,拿手抠也不方便的情况出现。葱花一大盆,翠绿中夹杂葱白,煞是好看。还有香菜叶切碎了,烘干去壳去肠衣的碎花生米,咸菜颗粒,油酥黄豆,味精,食盐,调味盐,酱油,醋,青椒泥,生菜油,香油,芝麻,蒜泥,姜米,干辣椒面,剁碎的泡椒......
所以,就凭这豆花儿高老板就在城里立住脚,挣大钱了。
当然,人家主要挣钱的不是豆花儿。
而是烧菜,例如烧肥肠,烧牛肉,红烧肉,烧排骨。还有蒸菜,例如烧白,粉蒸肉,蒸羊肉,蒸排骨。还有炒菜,不外乎是回锅肉,火爆腰花,辣子鱼,家常猪肝之类。
挣钱的是荤菜,吸引客人的却是招牌豆花儿。
这老板的算盘扒拉得也是啪啪响。
王承宽和张昌兵去吃过两次,不好意思再去只吃豆花儿了,点几个荤菜呢,成本又高。算了,就在水城第一家吧,一个炒饭几块钱就打发了。
所以,街边经常看到两个穿着衬衫,系着领带的小伙子在吃简单的饭菜。吃完了各付各的钱,龙门阵还是搭伙摆。
他们不知道接下来的突破口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