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为什么要远征世界?
为什么刘易的计划,会有这么多的军将谋臣,那么多的军士,举国的百姓都在支持?
如果刘易只是跟他们去喊口号,去谈理想,如此能够有今日的成绩成就吗?
很明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既得利益的驱使。
起码,有了既得利益的基础,在这个前提之下,才可以高声谈理想,谈目标,谈奋斗。
也只有一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能激发大汉军民的热情。
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吃的喝的穿的,为了日子过得好。
而男人,谁不喜爱钱财?又有谁不喜好渔色?
征战世界,统治世界,可以使大汉从中获得无数的好处。钱财方面的就不消说了,从早前刘易率军攻取了贵霜帝国,从其国所获得的那无法计数的金银财宝就可见一斑。
这些财富,会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最终能让所有一起出征的汉军将士获得其中的一部份,能让他们靠这一笔缴获回来的赏赐,都可以相对较富裕的安度余生,起码,可以让他们的家人能够生活得更宽裕许多。
更让大多数汉军将士打心里喜欢远征的是,那就是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女人。
当然,汉军有明文规定,汉军将士,他们不能对女性随意施暴。但是,对于俘虏回来的女人,他们却有优先的挑选权。这个,是指他们可以完全拥有某个女人,而非对某个女人施暴之后了事。
有时候想想,对一个女人施暴一次好还是完全拥有这个女人好?这个就不用明言了,谁都知道怎么选择。
这个,其实不只是现在,从很早以前,灭了南匈奴人的时候,当时还是新汉军的时候,大汉便已经这么做了。
后来,又收服了不少的小数部族,特别是灭了乌桓族的时候,新汉军俘获了无数女人。加上灭高丽,后来打南洋,吕布灭倭国等等,都为大汉带回来了大量的女人。
这些女人,数以十万计,除了当中极少极少的一小部份,可能最终会流落到大汉各地的青楼。但大多数,都是汉军将士自己消化,另外亦有一部份在民间消化掉。
要知道,大汉在这东汉未年的混乱当中,汉人的人口,男女比例本来就比较失调,男少女多。在大汉的一般的成年男子,只要有条件的,一般都会有两个妻子以上。再从外面异域俘获了那么多的女人回来之后,在大汉本土,女人的比例就更高了。
事实上,现在的汉军当中,一般的士兵,他们可能都会有一两个妻子。
不过,女人又岂会怕多?在大汉基本国法允许的规范之内,他们这些远征的将士,通过远征立功,可以获得大量的赏赐,如此,他们完全有能力养着多个女人。
而女人就是资源,是刘易计划当中的,要让大汉在短时间之内,汉人人口大爆炸,在一二十年之内,要使汉人的人口超过十亿。
这个,就得要靠更多的女人来为汉人生育。
到时候,汉军的军士,每人都能拥有两个以上的妻子,将会是普遍的现象。
而这一切,其实也是刘易所乐于见到的。
因为,现在的汉军,可以说是集合了汉人的所有精英,全都是优良的种子,而他们所生育的后代,也肯定差不到哪里去。如此,在汉人人口大爆炸的同时,也确保了汉人后代的质量。
现在提这个,是说在一些汉军的老兵当中,他们都清楚汉军远征所能获得的好处。如此,他们也就不必要去做出那些禽兽的事儿,因为他们就算是想要钱财或是女人,大汉朝廷都不会亏了他们。
现在贾诩等人对一众军将重申这方面的事,主要是因为这支远征军,当中绝大部份的军士,都是一些小数部族人。他们现在,虽然已经接受了大汉的教化,勉强与汉人融合,但不可否认,他们以往的习惯及骨子里的凶蛮,在这一代的小数部族人当中,恐怕一时是难以完全磨灭的。
在这个时候,如果汉军不用严厉的军纪去控制他们,那么还真的不知道他们最终能做出多少天怨人怒的恶事来。
起码,当中的一部份小数部族人,他们千百年来,一直都受到匈奴人的欺压。这一次远征北匈奴,当中不少小数部族人的心里,多少也带着一种复仇的心态。
试想,这一部份人,如果让他们杀进一些北匈奴人的部族当中,见人就杀,见到匈奴女人就扑倒,完事了,还有可能将那些女人都杀了。
如此一来,那么现在的汉军与那些凶残野蛮的匈奴人又有什么的分别?
汉军钱要,女人也要,但是,却要有手段,要得让人心服,取得光明正大。
也就是说,我要堂堂打败你,大大方方拿走你的钱粮,你家的老弱妇孺,咱可以帮你养着,让你看看,只要你顺服于大汉,安心的做你的劳役,大汉就可以让你家的老人妇孺活得好好的,比过去更好。而你家的女人,那就不好意思,咱们汉人笑纳了。
嗯,如此汉军看上去似乎很流氓。
但是,相比起那些匈奴人对别的小数部族所做的事,那么汉军就是仁慈到不得了,是堂堂正正的仁义之师。
再多说什么,两个字,报应!
你们匈奴人,随意对弱于他们的部族屠戮,随意的杀光抢光烧光,随意掳掠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自己也会有今天?
汉军能够对待对待他们部族的女人,让她们留着一命,不受随意的凌侮,能让她们好好的活下去,这就是对他们匈奴人的最大恩德。
一众军师及军将,将需要交待的都交待下去之后,大军便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正式出战前的准备。
哈萨克斯坦地形复杂,境内多为平原和低地。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领土为平原和低地。西部和西南部地势最低。里海沿岸低地向南朝里海方向逐渐下降,沿里海地带低于海平面达28米;最低点卡拉基耶盆地低于海平面132米。向南又逐渐升高,形成海拔200~300米的于斯蒂尔特高原和曼格斯拉克半岛上的卡拉套山、阿克套山(海拔为555米)。该国东北部有图兰平原,它从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经中部逐渐向哈萨克丘陵过渡,再向东南部的天山山脉延伸。在北部,哈萨克丘陵与西西伯利亚平原南缘连接在一起。
以上,是哈萨克斯坦的整体地形地势。
这当中,巴尔喀什湖,也算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大湖泊了。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一半是咸水一半是淡水的湖泊。
实际上,如果再多等一两个月再开始进攻,那么巴尔喀什湖的湖面就会被冰冻,到时候,汉军大军可以直接从湖面通过。当然,安全性不是太大。汉军也没有必要冒这个险,所以,现在才初入冬,趁湖面还没有冰封,利用船只将汉军运送过去更安全一些。
另外,如果是在深冬再向北匈奴人发起攻势。到时候的天气恐怕太过寒冷了。这倒不是说汉军害怕寒冷,而是担心那些北匈奴人难以逃窜到更远的西方去。
所以,在这一入冬的时刻,就向北匈奴人发动攻势,逼迫他们流窜进中东或是西欧地区作乱,如此更符合大汉的利益。
在这冬天时分,相信那些匈奴人为了挣扎求存,他们将会更凶残,肯定会将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弄得乱成一团,搞得他们鬼哭神嚎。
得益于作为先锋军之便,徐晃早早就从早前派出去的汉军斥侯当中获得了一些有关于巴尔喀什湖对面西岸的更多情报。
在湖对岸,的确有着不少人类部族的活动,也有着不少异族人的聚居点,但是,却并非全都是北匈奴人。根据斥侯的侦察情报显示,其实北匈奴人当初从大汉的西北大漠分裂出来之后,这个巴尔喀什湖四周的地区,是他们所劫掠的第一站。
早在百多年前,他们疯狂劫掠过后,大部的北匈奴人,早就已经继续向西迁徙,如此,留下来的匈奴人,其实真心不多。
据为抓捕人力而抓捕回来的一些小数部族的老人说,其实在当年,匈奴人致使这一带地区赤地千里,他们根本就没有留下族人在这些地区生活。
以他们匈奴人的生活习性,也根本不会停留在某地生活的。但是,每隔上一段时间,也有可能是三几年,便会有一些匈奴人杀回来,再对这些地区劫掠一遍,然后又呼啸而去。
直到匈奴人大部迁徙受阻,不敢再太深入西方,并且在占得俄罗斯的东南部肥沃的大草原之后,他们的大部才停下来休生养息。后来,又慢慢的分裂出一些北匈奴人返回到巴尔喀什湖一带放牧。
如此,慢慢的出现了一些比较大型的匈奴部族生活在巴尔喀什湖西部地区。
徐晃就是瞄准了当中最大的一部匈奴人部族。为了争得攻击这个匈奴人部族的机会,他就没少找贾诩唠叨,终于如愿获得了攻击这个匈奴部族的出击次序编号。
因为百多万的汉军分兵百路,所以,徐晃最终所统率的军马,就只有一军两万余万的军马。
又因为纯汉人的军马,只有总兵力的三分之一,真正的精锐汉人军士的数量更少。为了提高整体的汉军战斗力,汉军将士,全都找散,混编进各军去。
徐晃本是先锋大将,他的部下,有一军本部的汉军军马,他的一营亲兵,是真正的汉军精锐。
这一次,徐晃决定要先摘头功,所以,出击的时间一到,他就先率这一营的人马,先行渡湖,准备采用突袭的方式,先行前往攻击那些匈奴部族。
事实上,也因为船只的问题,贾诩能够分配给各路军马的船筏并不多,每一军,最多就只可以分配到勉强可以先渡一营两千余人的船只。
从东向西横渡巴尔喀什湖,徐晃所在的出击路线,是差不多是属于巴尔喀什湖的中部地带,所以,湖面比较宽阔,约有百多两百里的航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巴尔喀什湖的湖水并不算太深,不过是十来米的水深,只有东部湖域,才有二十来米的水深。
徐晃所出击的位置,湖面宽广,湖水浅,湖中的风浪并不大。所以,渡湖还是比较安全的。
一早率一营军马登船出发,约有两个时辰左右,便能抵达湖西岸。
汉军斥候早就找好登岸的地点,所以,一切无话,徐晃率军上了岸之后,船只再接着驶回去,将后续的部队分批次送过来。
数十数汉军从湖中强渡过去,这自然就难以再掩藏大军的行踪了。
其实,汉军的各路运兵船到达湖中,远还没有抵达巴尔喀什湖西岸的时候,便被巴尔喀什湖的一些小数部族人发现了。
这突然出现在巴尔喀什湖中的那么多船只及军马,把那些小数部族人都吓了一跳。
一时间,那些就生活在离湖岸不远的小数部族,可谓是鸡飞狗跳,惊惶无比。
这些小数部族人,他们隔着一个湖泊,还不清楚巴尔喀什湖东部地区所发生的事。如今突然冒出来的这么多船只及军马,直让他们以为是天兵天将降临。
惊恐的他们,不知道这些突然冒出来的军马降临是福是祸。一些本来就一直提防着会被别的部族劫掠的小数部族,果断的逃走,远离巴尔喀什湖。
不过,倒还是有小部份的异族人,他们本来应该算是比较野蛮凶悍的,居然没有害怕,反而是跑到了湖边来叫嚣,向湖中的汉军将士耀武扬威,想要捍卫他们的地盘,不想让汉军靠近泊岸。
面对这样不知好歹的野蛮异族人,汉军又岂会跟他们客气?直接在船上一轮乱射,射杀了他们一部份人之后,让鲜血警告了他们。如此,他们才仓惶的逃离湖岸,钻进湖边的密林当中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