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福星太后来种田

第26章 小人物郑彭祖

福星太后来种田 清风摇翠 4617 2022-11-05 05:39

  第26章小人物郑彭祖

  上党郡潞县辛安里,冯家一众人等正在商议过几天家中儿郎们输谷物去往长安仓的事宜,管家冯清就带来了一个消息“太行山贼盗张敖、司马护等四十余盗要抢劫冯家”。

  冯家祖孙三代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管家冯清不是一个妄言之人,那么,他说的就是确有其事。冯遂先让一个孙儿给冯清让出坐席,然后,一家人听冯清交代消息的来龙去脉。

  当初在浊漳水东侧建立冯陂的时候,冯清就被冯家老主君冯遂派到冯陂做了管家。作为冯家的老仆人,冯清自幼就跟在冯遂身边,陪着冯遂走南闯北,经历和体验过的事情少有人能及。

  去年,也就是本始三年的大旱刚刚有苗头的时候,冯清就提醒了家里的主君,之后,有了冯媛折腾出的翻车等灌溉工具,先是冯家后是潞县基本上没有受到那场影响范围上千里的旱情的波及。

  当第一户流民出现在冯陂门前时,冯清也做出了妥善的安置。那对从邻县襄垣过来作流庸的父子俩因此对冯家感激涕零。本始三年,因为旱灾在冯陂当流庸的襄垣县的农户前后不下百家。灾情过去后,年前农户们都回了家,一家家拿着从冯陂赚来的谷物和钱布过了个高兴的年。

  本始四年开春,有些农户安排好自家的农事后,又来到了冯陂,继续做庸。农户们的想法很简单,冯家土地多,缺少干活计的人手,自家的田地是下田,一家人辛苦一年,收获的谷物也不够全家填饱肚子的。

  在这些农户们中就有当初最早来冯陂的襄垣县东乡东利里的郑彭祖父子。关于郑家父子不得不交代一二。

  郑彭祖有四十来岁,他的妻子赵大女是同里赵家的长女。赵家儿子小,赵大女经常下田干农活,农事上可以说不输给许多男人,可惜的,不擅织布。

  当初两人成亲时,郑彭祖远嫁太原郡上艾县的姑母曾经因为赵大女不擅于织布而反对过,不过,郑彭祖和赵大女同在一里长大,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人依旧成婚了。

  婚后,感情甚笃的夫妻俩,连着几年生了五子三女,由于频繁地生育孩子,赵大女的身体也垮了,孩子也夭折了几个,最后活下来的只有长子、次子和幼子三个儿子。

  郑彭祖的姑母虽然在开始时反对过赵大女嫁入郑家,开始的几年,两家联系很少,后来看着郑彭祖家的生活越过越凄惶,姑母还是软了心肠,时常让自己的儿子们给郑彭祖捎带些谷物钱布,帮着郑彭祖家度过了好几年的艰难时光。

  郑彭祖家贫,没钱给妻子赵大女看病,赵大女只能在家养着,做些家务活。好在有着亲戚的相帮,郑家的三个儿子都慢慢长大了,长子和次子已经是大男了,可以下地干活,就连才六岁的幼子,都能帮得上手了。

  郑彭祖的姑母嫁到了太原郡上艾县东乡鹿泉里吴家。吴家姑父是个忠厚的汉子,对于自己妻子帮扶娘家侄子的事情从不多言。郑彭祖的姑母生育了三子一女。吴家三个表弟每年都会来上党郡襄垣县东乡东利里的郑彭祖家来看看,每次都不空着手。而郑彭祖每次都只能红着脸送走表弟们,因为家贫,他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像样点的回礼。

  郑彭家的田地是下田,可以说,整个襄垣县东乡因为地势的缘故,土地基本上是下田,连中田都没有几亩,上田更是没有影子。

  下田没有便利的灌溉条件,只能是靠老天爷赏饭吃。风调雨顺的年景,一家人勉强能填饱肚子,年景不好呢,只能靠挖野菜混个半饥半饱。同里其他人家还能靠妻女织布补贴下家用,郑彭祖家就不行了。郑彭祖妻赵大女织不了布,家里还得额外拿谷物去换些布回来,这让本就紧张的粮食更紧张了。

  前些年,每到农闲的时候,郑彭祖就在襄垣县城或者周边的乡给人帮庸。后来,长子十五岁后,他就带上长子一起出门给人帮庸。靠着四处做工一家人的生活勉强维持了下来。

  本始三年的旱情,襄垣县受灾严重,郑家父子找不到活计干,只好冒着风险选择成为流庸,离开襄垣县到临县的潞县来做工。秦汉时期对户籍的管理严格,没有符、传、过所等身份证和通行证,一旦被查到,会面临律法的重惩,农户们除非是遇到大灾,一般是不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土地成为流民的。

  话说郑彭祖父子在冯陂开始做工后,因冯家雇佣条件优厚,郑彭祖派长子回家报信后,又带来了同里的一些农户们。

  郑彭祖带着十五岁的长子在冯陂做活计,郑家的次子因为不到十五岁,只是“使男”,而不是“大男”,农活重,不适合。后来,冯陂让人割青草换谷物,郑家次子就挑着自家小弟和阿母割下来的青草,每天到冯陂换些价贱的粗谷,然后,再带上父兄省下来的粟饭和肉等饭食回家。

  本始三年的大旱灾让郑家自家的田地里颗粒无收,郑彭祖姑母家的田地因为也在旱灾的范围之内,同样受到了影响。

  如果是在以前,郑家只能等着朝廷的救济。虽说孩子已经长大了,夭折的可能性不高,但是,这么大的一场旱灾,郑彭祖病弱的的妻子估计就撑不下来。两人成婚二十年了,郑彭祖也曾打骂过妻子,心里也有过抱怨,不过,共同生活,共同经历了艰辛,早已是血---肉相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对冯家,郑彭祖是当成救命恩人来看待的。

  特别是年底结算完做庸的佣直后。郑彭祖父子两人拿到了以前从来不敢想的钱谷后,父子两人红着眼睛与管家冯清见过礼之后,离开冯陂,回了襄垣县东乡东利里的郑家。

  这一年的年节,郑彭祖一家过得很是快乐。家里的孩子们第一次穿上了新衣,家里的饭食也是第一次摆上了满满的肉食,让家人敞开肚子吃。

  当姑母家的大表弟年前十一月时挑着五斗菽(五斗豆子)来看望郑家,解释说因为受灾,家里只能拿出这点谷物来,等过年,在外当庖人的弟弟带回家钱谷时,年后,会再来郑家送些谷物,让郑家先暂时对付着过个年。

  郑彭祖拉住放下豆子就要走的大表弟,让妻子安排了饭食,第一次豪气地请表弟喝了酒。吃饭时,喝着酒的四十岁的男人哭的眼泪鼻涕全流。受姑母家恩情这么多年,他终于也可以回报一些了。

  这天晚上,他觉得自己在表弟面前终于像个男人了,能自己养得了家,不用再拖累姑母家了。

  第二天,郑彭祖到东乡的乡啬夫那里申请了一家人去太原郡上艾县鹿泉里姑母家探亲的传和过所。带上妻儿,挑着给姑母家的回礼,一家人同着表弟去了上艾县。郑彭祖快二十年没有见过自己嫡亲的姑母了,特别是三个儿子,从落地就没有见过姑大母。

  一家人第一次正式走亲戚。为了给姑母做脸,郑彭祖和妻赵大女早就准备好了上好的粟谷、从冯陂带回来的冯家给雇佣的庸们过年准备的年礼,从同里的人家借了辆鹿车,一家人打扮的整整齐齐地走亲戚。

  且不说这一次走亲戚,郑彭祖的姑母如何的欣喜流泪,也不说两家人聚在一起多么的热闹。远隔几百里的郑吴两家因为这次走亲戚,关系又重新近了起来。

  救急不救贫,郑彭祖姑母的孩子们也都已经长大成家,分了出去。家家也不过是普通的农户人家,谁也不富裕。以往,郑姑母给自己娘家侄子的都是老两口自己省下来的。几个新妇(儿媳妇)虽说有意见,确也不好说什么。这一年大旱,太原郡也受到了影响,上艾县也没有什么收成。自家儿女还吃不饱呢,舅姑竟然还要省下谷物给远在几百里之外的娘家侄子。

  碍着孝道,新妇们不好说什么,不过,心里都不乐意,多在自家男人耳边嘀嘀咕咕些难听话。

  有些话语传到了郑彭祖姑母的耳朵里,郑姑母有苦说不出,只好晚上一人偷偷地抹泪,郑彭祖的姑父呢,也说不出安慰的话来,相比于自家的儿孙,妻子娘家的侄儿自然远了很多。不过看在老妻操劳了一辈子的份上,忠厚了一辈子的老头也说不出什么指责的话来。

  郑彭祖一家带着厚重的表礼到达上艾县鹿泉里吴姑父家的时候,引起了一里人的轰动。

  一方面,鹿泉里的住户们早就知道同住一里的吴孟的妻有个要救助的娘家侄子。靠着吴家三个新妇的宣扬,大家都知道了吴媪的那个娘家侄子自己立不起来,靠着吴家帮着养一家妻子儿男。几个新妇不停地宣扬自家舅姑只关心那个窝囊废,不关心自家的孙男孙女。那个窝囊废受了吴家这么多年的恩惠,也不说来看望下他家姑母和姑父。

  另一方面,今年大家都遭了灾,听说,上党郡也没有比太原郡好到哪里去,可是,这吴媪的娘家侄男带来的礼物也太丰厚了吧。二十斛上好的粟谷,两匹麻布,几条肉干,几盒糕饼。谁家过年走亲戚也不会准备这么厚重的礼啊。

  同里的人家在围观了吴媪娘家侄男带来的礼物后,就用某种诡异加晦暗不明的眼神看着吴家的三个新妇。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