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合纵连横第卅五章历史的岔道
以色列共和国新的首都就定都在纳西里耶。一方面,这是为了纪念在这里打响了复国战争的第一枪,另一方面,犹太国家需要一座新城,就像另一个时空的特拉维夫,原本的大城市里拥有太多的阿拉伯人,并不符合建立首都的要求。为了建设这个首都,犹太人在纳西里耶大兴土木,一座后世超级大都市的雏形开始在幼发拉底河两岸形成。来自美国的犹太裔城市规划专家雄心勃勃的以500万人口的规模在规划这座城市。
几家欢乐几家愁,人的欢乐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之上。与热火朝天的建设国家并且镇压阿拉伯人的犹太人不同,在那场刚刚过去的战争中的失败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因为战争惨败带来的巨大冲击,象世人预料中的那样陷入了内乱之中。
通常人们都认为,奥斯曼的现任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通过宫廷阴谋而上台的。他的兄长穆拉德五世苏丹于1876年被宣布患有精神病而遭废黜(这显然是一次很奇怪的废黜),他随即被拥戴上了王位,那一年他24岁,正是一个雄心勃勃、奋发有为的年纪。
不过年轻的苏丹只能说自己生不逢时。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腐烂的帝国,而他并没有让帝国朽木逢春的回天之力,甚至,历史也没有留给他太多的时间。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俄国人就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在欧洲对斯拉夫人实行地暴而对土耳其宣战。像以前一样。腐朽的奥斯曼军队遭到一系列惨重失败。到1878年签署圣斯特凡诺条约时,苏丹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他的绝大部分欧洲领土。
失败的情绪往往和残暴是一对历史的孪生子。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之后就越来越以一个暴君的面目出现。他的残暴让他在国内日益失去民心而被称为“血腥苏丹”。这个外号也得到国际社会地承认,因为在1895年至1896年,在西亚的奥斯曼军队对亚美尼亚人进行了可怕地屠杀,几乎把这个古老的民族赶尽杀绝。尽管面临着国际上的强烈抗议,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这些暴行。
在他继位的那一年,在富有改良精神和现代思想的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主持下。颁布帝国第一部宪法,衰落中的帝国曾经面临焕然新生的机会。但是在对俄作战失败后,恼羞成怒地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解散了议会,将宰相米德哈特放逐国外。他恢复了专制制度,建立恐怖统治,推行泛伊斯兰主义,迫害少数民族。对于这样一个违背历史潮流却偏偏又是雄心勃勃、不乏能力的君主,其下场是可想而知的。
土耳其人终于受够了这位一手创建了帝国“暴时代”的暴君。蛰伏已久的青年土耳其党人终于开始发难。在萨洛尼卡的统一进步协会的发动下。1907年5月,土耳其宪政爆发。青年土耳其党人的纲领是废除专制政权,恢复1876年宪法,争取实现国家地政治经济独立,在土耳其国内民族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地主的支持下,在以知识分子、小官吏和青年军官为主力的力量的组合下,宪政风潮席卷土耳其全境。1907年12月,内外交困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风雨飘摇中宣布退位。宪政派大臣和青年土耳其党人拥立穆罕默德五世为新的苏丹。恢复了1876年地宪法。
青年土耳其党是一个各派政治势力妥协下的产物,作为改良派的政治势力,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原统治阶层拥有太多纠缠不清的关系,他们拿不出实际的办法解决帝国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没有能力、魄力和决心带领这个老迈帝国走向真正的新生。很快人们就发现,这个除了“恢复宪政”之外其实并没有清晰理念的杂烩式政党并没有真正有效手段来改变土耳其的现状。而1876年所制定的宪法在1907年地时代已经落后于时代。
土耳其地官场依旧腐败横行,民生依旧凋敝,军队在改良但传统势力依旧强大。曾经梦寐以求国家新生的人失望了。在人们地视线之外,一个叫做“祖国自由协会”的秘密青年军官社团在伊斯坦布尔参谋学院悄然诞生,他们的首领叫穆斯塔法-凯末尔。
……
就丁香的审美口味来说,凯末尔是个帅气的青年军官,当然,仅仅是就照片上而言。
看着这位后世历史中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拥有很高声望的传奇“土耳其之父”的照片,丁香在一瞬间有些恍惚的感觉。
“这个凯末尔还需要继续积蓄力量,这些青年低级军官离他们的成功之路还远得很。”总参情报局长廖仲恺在一边说道。“但是从他表现出来的潜质看。我很看好这个年轻人。或许十年以后,土耳其会在他们的领导下迎来新的生命。”
“他们需要积累。尤其是军功的积累。”丁香把照片放到桌子上,“接下来几年里会是土耳其内外交困的时候,在欧洲,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他们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向土耳其讨还领土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凯末尔他们会有表现的舞台的。他们开始接受我们的帮助了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是的,在摩苏尔附近他们已经成立了一个秘密的基地,武器和教官都是由我们和以色列提供的。”廖仲恺回答道。
“在政治上,这个年轻人是个世俗主义的民族主义分子,痛恨政教合一的政治。而且对泛伊斯兰主义也不感兴趣,这很好,会是未来不错地合作伙伴。仇人和朋友的转换有时候就是一转眼之间的事,我们可以帮助他们的国家站立起来,他们选择我们成为盟友也是很正常的事。”丁香说道。
“英国人好像准备彻底抛弃土耳其了。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都得到了英国人的援助。”廖仲恺汇报道。
“这不仅仅是土耳其的问题。”丁香思考着说道,“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最微妙地区域就是巴尔干半岛,这个地方绝对是欧洲的火药桶。现在大家都身不由己卷了进去。迟早有一天这个火药桶会炸开地,导火线简直遍地都是。不过。联合王国会为他们的短视付出代价的,土耳其将不会再是他们眼中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他们放弃土耳其,也就意味着在未来一旦爆发全面战争的时候彻底放弃了中东的利益,也放弃了他们的盟友俄国人地南部的安全……”
“那么,在巴尔干国家和土耳其爆发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必要去帮助土耳其呢?”廖仲恺问道。
“暂时不用。”丁香面露商人式的微笑。“这个国家只有进一步被打疼了,才会迫切的需要新的变革英雄。中东战争的失败催化了青年土耳其党的崛起,他们并不是我们地好伙伴。土耳其需要一场新的耻辱来忘记上一次耻辱的仇人,也需要一场新的耻辱来把那些号称‘青年’的腐朽政客赶下台。那就是凯末尔和他的伙伴们崛起地机会。那时候,这个国家就会成为我们真正的盟友了。而英国人帮助巴尔干国家的热情越大,他们投入我们阵营的需求就越高。生意上的事嘛,历来就是要为自己找个好价钱的……”
廖仲恺狂汗……
……
中国人在迈入1908年、也就是共和国建国的第十个年头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国家在不经意之间,已经成为了世界第四大工业国家。
1908年元旦,共和国总统丁香发表了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这篇咨文一如往年一样把最关注地目光盯准在民生和经济方面。
在1907年,中国以微弱地优势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工业国。这是继中国超越俄国之后又一次的重大超越,全世界媒体普遍评论中国已经真正意义上跨入了大国行列。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拥有了与其东方领袖地位相匹配地实力。
在刚刚过去的五年之内,中国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依旧保持在20%以上的高水准上,在1907年全年达到129亿美元,比之1903年又翻了一番。这也就是说,在共和国建国还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这一经济奇迹的出现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根据法国《费加罗报》经济版主笔吕西安先生酸溜溜的评论,“中国这个灰姑娘最后一个加入第二次工业的盛宴,却拿走了大部分蛋糕。”
与英国和法国这种蒸气机时代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强国不同,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是在没有历史包袱的情况下抄了第二次工业的近路,这一点在中国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而中国之路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投资、出口和内需这三家马车齐头并进。表现出强劲的后劲和追赶实力。尤其是内需。这与英国、法国这种倚靠掠夺广袤殖民地的资源和市场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丁香的私人经济顾问小组的评估,在1907年。内需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46%。
虽然中国的人均收入比起西方国家来说还只有他们的一半左右的水平,但是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其爆发出来的真实购买能力甚至已经超越美国。在大工业和金融财团迅速成长的同时,各类中小型企业在丁香政府刻意性的政策扶持下也发展迅猛,这造成了中国准富人阶层和中产阶层队伍的迅猛扩大,而工人阶层队伍也迅速扩大,到1907年末,中国拥有的产业工人已经达到4000多万人,各类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也达到2600多万人。随着近1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准的逐步提升,中国劳动力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都成为中国民众平均收入水准大幅度提升的有力背景。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的最大的秘密还是来自于技术的提升。在这个实现跨越性经济发展的国度,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走在全世界的前列。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精密仪器、化学工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如雨后春笋,各国的技术人员纷纷被吸引到这个如朝阳般充满新鲜活力的国度。当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都开始在世界上崭露头角的时候,各个国家都开始感觉到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可怕潜力。英国、法国等当年强力打压中国设置贸易壁垒行为的国家如今已经开始筹划对中国产品抽取巨额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的行为。这些国家的议员们纷纷提出相关的议案,对政府的政策形成很大的压力,政治和经济评论人士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争端已经不可避免。
英国、法国等国家是世界上拥有殖民地最广袤的国家,这些国家对中国实行贸易战将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国际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1908年2月英国议会下院正式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同月,英国政府宣布对192种中国产品进入联合王国及其所属所有殖民地征收50%—200%不等的高额关税,次月又把另外100多种中国产品追加到贸易限制名单中。法国政府随即也跟进了相关政策。
很快他们又发现在“环太平洋经济共同体”的框架下中国人有很多办法突破他们的贸易壁垒,于是,针对这个太平洋联盟的贸易制裁政策也一度提上了政策议程。在美国政府罕见强硬的抗议下,这一设想暂时被搁置。
英、法等国彻底把中国人激怒了。中国终于开始公开走向他们的对立面。而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也开始出现不可弥补的裂痕。
历史就这样在岔道上越走越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