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改变

进军江南 第十四章皇上无奈 青霉素成功

改变 松一般坚韧 5540 2022-11-07 12:28

  第十四章皇上无奈青霉素成功

  “李自成他们去安南的事,我看还要通知崇祯皇上一下。”张知木的话一出口,包括陈玉锋在内,大家都是一愣。

  张知木一笑说:“李自成来到窑岗这件事儿我看保密不了。李公公一直想确认这件事儿,我看他是没有确认的得了。否则李公公就不会这样闹腾了,他会拼死也要对李自成下手。实在确认不了,以他对崇祯皇上的忠诚,他也会将这件事儿通知崇祯皇上。我们不如索性将这结果告诉崇祯皇上。”

  “崇祯皇上恨李自成恨得想吃了他,我们这样等于把李自成放走到安南去了。在皇上看来这还是留下了隐患,我想皇上不会同意的。”李岩一边思索着一边说。

  “呵呵!”欧阳鹤一笑说,“我们不是征求皇上的意见,是通知他。崇祯皇上无奈之下会非常赞同的。我们也可以给皇上列出几条理由,一个是李自成手里还有几十万大军,一下子消灭不了,另外李自成到了安南可以弹压那里的反抗大明的势力,再有彻底清除了闯贼在大明境内的威胁。”

  “嗯!”陈玉锋说,“看来崇祯皇上也只好做个顺水人情了!”

  “张总,这样一来,安南的事儿就等于李自成替我们做了。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大概三十万人的装备。武器不说,就是服装也要全换新的。最少每人一套夏天长短裤、短袖上衣,还有冬天的长衣长裤,那里的气候和我们北方完全不同。”

  “是啊!李自成他们是要替我们出征,他们到南方去,还要每人都有的蚊帐、雨衣。总之,除了武器之外,就按照我们军队准备的给他们准备。包括毛巾、脸盆、水壶,都要一样。他们这次出征就是我们的兄弟了。”张知木说。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儿,”欧阳鹤说,“李菁将军回来说,我们北方的马匹到了南方很难适应,而军队离不开马匹。我们需要在南方买一些适应南方潮湿高温的马匹。”

  “这事儿,那个阎伯驹不是有让马在南方吃的草药吗?”陈玉锋问。

  “呵呵!你说的南方就是长江左右的南方。再往南,阎总那些法子只能顶一阵儿。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欧阳鹤说,“在南方丛林作战还有很多特殊性。我看是不是也请李菁他们给李自成的将领们讲一讲,这样他们能少吃点亏。”

  “等李自成回去整编完了,我看让李菁派人过去就行。”陈玉锋说。

  “还有一个事儿,你们看看,是不是也给李自成配一部电台,用来和我们保持联系。”李治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事儿,我看不行。我们不能让他们对电台了解的太多!”李岩说。

  陈玉锋说:“其实,我们军队里面配有电台,对李自成他们来说不是秘密。我们给他们配一部电台,配上专用密码。利还是大于弊。这样我们能一直保持联系,也就能不断对他们施加影响。”

  “我们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做准备。那时候我们要是有足够的大船的话,我倒是非常希望李自成他们能沿着海岸线进军。那样的话我们水军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援。”张知木说,“还有,他们最好还要有一路沿着湄公河进军。我们也可以发挥我们水军战船的优势。不但可以提供火力支援,还很容提供给养。”

  “粮食,李自成他们必须就地解决。其它的就容易了。不然运送几十万人吃的也累死我们了。”李岩说,“这就需要他们进军速度不能太快。还有就是,他们打到哪里为止?”

  关于李自成他们打到哪里为止,张知木不好说,但是从心里想,张知木希望李自成能把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都拿下来。那样的话,就可以在马来的半岛的顶端建一个军港,从这里控制住马六甲海峡。向南又可以直逼印度洋。

  欧阳鹤说:“李自成他们这些人先过去再说。先把原来大明朝掌握的地方重新拿回来再说。”

  “欧阳先生说得对,安南用的是我们汉字,治理起来相对要容易些。”张知木说,“但是稳定之后,必须向南打开一个出海口。今后,有条件的话,我们也要把铁路修到那边的海边。”

  “我看过石涛他们画的地图,那里可是很远很远。”欧阳鹤说。

  “是的,非常远。”张知木说,“不过,这一个目标必须实现,就是我们做不到,我们的后代也要做到。那边大海对面的陆地上,有大量的猛火油。今后,我们需要很多猛火油才能支持我们发展下去。”

  陈玉锋和欧阳鹤、李岩、李治都听不明白张总说的这些,可是他们都相信张知木说的话。因为很多事儿,他们都是当时听不懂,后来都应验了。

  吃完饭之后,张知木马上给崇祯皇上写了一封信,李治拿过去译成密信。然后李治就约好李公公将密信交给他,嘱咐他说,这是一封急信,你要马上送给皇上。

  李公公对这样的事儿从来不敢含糊,可是李公公给皇上送信儿的时候,也送去了自己的一封书信。

  李公公对来窑岗的这个人有八成的把握确定就李自成,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不敢动手,又不敢向皇上汇报。可是急的团团转的李公公再也没有机会靠近这个李自成。没有办法,李公公还是决定将自己的怀疑向皇上汇报,不管皇上会怎么样对待自己。要是能得到皇上的首肯,自己拼了一死也要杀掉这个李自成。正在刚下决心的时候,李治把他请去并给他一封密信。李公公一咬牙,不管你们窑岗人说啥,我要把怀疑李自成来窑岗的消息报告给皇上。

  几天之后,李公公收到崇祯皇上回信儿的时候,李公公差点儿没惊掉下巴。崇祯皇上严令他不许再管这事儿,让他离这个人远远地。

  崇祯皇上一收到张知木的密信心情就好,因为这说明他和窑岗人的关系不一般。可是这次看到张知木说把李自成他们大顺军都送到安南去的意见,崇祯皇上气的把信丢到地上。可是转了几圈儿的崇祯皇上,还是无奈的捡起来这封信。他明白,窑岗人是不想打仗了。能这样把李自成请走了,李自成他们几十万人就不用拼死去杀了。这样也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大明朝已经无力管理安南的事儿,李自成他们到安南灭灭那些不服气的安南人也不错。再说了,窑岗人现在决定的事儿,要是不通知自己,自己也没办法,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回信赞同窑岗人的做法。不过张知木的信中,还提到了左良玉的事儿。这让崇祯皇上有些犹豫。这个左良玉让崇祯皇上恨得牙根痒痒,给好处一点不客气,可是朝廷有难的时候请他们出兵,他们就找各种借口,总之是绝对调不动左良玉兵马。一直不动左良玉就是因为他手握重兵,害怕逼反了他。可是张知木的信中说,他们进军江南的一个障碍就是左良玉,有想对付左良玉的意思。崇祯皇上当然希望给左良玉点教训,可是也不希望窑岗人一家独大。那个左良玉终究还可以制约一下这个张知木。所以关于左良玉的事儿,崇祯皇上现在还不想被灭掉。所以崇祯皇上回信中说,左良玉将军的军队终究是朝廷的官军,还是不要起冲突的好。要尽量争取说服左良玉将军服从朝廷的指挥。

  等崇祯皇上再看到李公公的信的时候,苦笑了一声,这个李公公还在怀疑到窑岗的这人是李自成,还不知道人家已经谈成这么大的事儿。所以他回信的时候,当然制止李公公再管这件事儿。

  这些日子,李自成是高高兴兴的到处采买。宋献策和欧阳鹤他们可是忙的不亦乐乎,因为涉及到几十万人的事儿,要考虑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

  这几天,张知木也没闲着。张知木把张炳臣请了过来,说了可以用死囚做实验的事儿。

  没想到,张炳臣说:“不用了。我们刚刚给一个病人用了青霉素。效果非常好,比我们想的还要好!只是你刚刚大喜我们没打扰你。”

  “嗯!快说说,到底是怎么回儿?”听这样好消息,张知木当然高兴了。

  “是这样,前些日子。从外地送来一个病人,腿摔伤了,感染很严重,肿的很高。我们赶紧给他用上了磺胺药。可是这个病人过敏严重,脸都肿的吓人。可是不用抗菌素,他的腿伤也能要他的命。”张炳臣说,“我们就跟着他的家人说了,我们有一种新药,但是从来没用人试验过,问他们愿不愿试一试。如果愿意试验的话,所有治疗费用我们都给免掉。如果出了问题,我们也会给与一定的补偿。那时候,不试新药这人必死。那一家人和病人一商量,就同意试验了。按你说的,我们给病人做了皮试没问题,就在他屁股上注射了青霉素。这种药注射的时候,病人非常痛。可是他还是能忍住。注射后屁股上出了一个包。不过,我们热敷了一下,过一阵儿,包就消了。当天晚上注射的,我们都陪了一宿。天亮的时候,病人的腿肿就消了不少,实在是神奇。接着又给他注射了青霉素,现在病人腿肿已经全消了。伤口也在愈合。”

  “青霉素钠注射的时候是非常痛。你们要尽快研制青霉素钾,那样就好一些。”张知木小的时候对这些是有亲身体验的,“还有,你们注射的时候针刃口方向要顺着肌肉纹理,推药的时候要慢些,这样能减轻点儿疼痛。”

  “好的!”张炳臣说,“不过,你说的用用死囚做人体试验的方法还是可以采用。如果当初就采用这种办法,我们的青霉素早就可以使用了。下面还有使用计量的问题。”

  “炳臣啊!你们青霉素的成功,要比磺胺还要重要。这使我们人类在对抗疾病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而且提取青霉素,说明我们这种技术手段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张知木说,“还有一种现象我要跟你说。我们那些痨病病人其实就是一种结核病菌感染。而这种结核病菌埋到土壤里面很快的就会被杀死。这说明土壤里面有一些菌类分泌的抗菌素起作用了。你们可以在土壤细菌中筛选出来一些能分泌这样抗菌素的细菌,提取那些毒性小的为我们人类使用。不过这是很大的工程,土壤里面细菌可能有上万种。工作量会非常大。但是有了目标,你可以多组织一些人做这件事儿。”

  “好的!有了青霉素的基础,我们有了提取抗菌素的经验,怎么也要比以前瞎摸要强。”张炳臣说,“再说了,不管多难也要做出来。不管多难和救的人命比起来,都是值得的。”

  “尽快把青霉素下面的试验做完,那样我们就能救很多人的命了。”张知木说,“还要尽快的建厂生产。就是这样一种药物,就可以养活我们窑岗的人。”

  “好的,”张炳臣说,“我们要做的事儿还很多,注射器点滴用的胶皮管、玻璃瓶都需要建设专门的厂子。因为他们需要无菌环境生产。而且没有批量成本太高。”

  “你放心,这些事儿,我会尽快让李云鹤帮你安排。”张知木说,“这些事儿,早一天做好就早一天救很多人。”

  -------------

  富士山喷发,日本大地震。--《南宋记忆》进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