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最终还是选择了答应马超,不过却也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算是作为接受汗血宝马之后的代价。
要他继续留在河西之地,可以,但这个时间却不能超过两年。
两年之后,张掖郡和张掖属国肯定是已经完全落入马家的掌控了,不出预料的话,屯垦戍边等政策也会在这两处地方开始实行和推广。
不管是没收了在战争中掠夺来的大量地主和军事贵族的土地,将之变为官田,然后再租借给百姓耕种,还是以永久赐予部分官田使用权的代价,换来一些无偿的民兵训练,都是已经经过马家数年实践和改善后的成熟政策。
在这个时代,对于大部分的百姓而言,他们都是租借地主的土地耕种,然后向地主交税,但地主之后还得跟官府交税,也就是说,农民需要向两个对象交税。
不管是全交给地主,然后由地主交一部分给官府,还是直接向地主和官府两处交税,需要拿出的粮食量,都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
当然,如今地主的说法似乎还没有被广泛运用。但不管是地主,还是世家,还是门阀,还是豪族等等,其性质都是介于官府和百姓,皇权和黔首之间的中间人。
按道理来说,这些中间人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保护才是。而皇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天下最大的世家,或者说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但问题在于,皇家又是一个极为专权的东西,并且通过君权神授的思想意识宣传,使得自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皇帝自然是希望那些地主的力量越弱小越好,不然的话可是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的。
至少,在东汉这个世家大族势力庞大的时代,统治者无不希望尽量地削弱世家的力量,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加大对治下的掌控力度。
马家自然不是皇家,但在这个群雄割据的时代,在西凉,马家就是最高统治者,相当于是皇家的身份。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自然也有着和皇家同样的顾虑和问题。
既然世家地主的存在会威胁统治者对地方的统治,那么,尽量削弱他们的力量,直接掌控所辖地人口和产出,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而马超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由于立场敌对的原因,诛杀了一大批敌对势力和军事贵族,从而直接将这些人的土地没收,变为了官府的土地。
这样一来,官府掌握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多。
然后,将这些土地租借给百姓,就相当于略过了世家地主这样的中间商,百姓只需交一份税,官府可以略微提高仅有的一份税的额度,不管是对于百姓,还是对于官府来说,都是双赢。
这样实行下去,官府直辖的人口也会越来越多。
如此一来,至少东汉所谓的“皇权不下县”的局面就会被打破,马家对治下的掌控力将会大大增强。
至于最基层的统治,整个封建时代都没有完全掌控的了。秦汉时期是由所谓的“乡三老、豪杰”来负责的,这些人,一般来说也就是在基层中威望比较高一点的人,其实也就类似于盘据当地多年的乡绅了。
在整个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对于大部分人和整个社会来说,能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自然粮食产出便成了最重要的数据,土地便成了最重要的资源。
马家目前利用没收来的土地,以及新开垦的土地实行的屯垦政策,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至于通过赐予部分官田的永久使用权,来武装大批民兵的做法,也是除了提高粮食产出之外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说除了吃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
站在普通人个人的角度来讲,可能是饱暖思**,可能是生存无忧之后开始关注生活问题,可能是想要去赚钱,可能是想要学习知识、丰富精神,可能是想要去注重外在的穿着打扮……
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解决了粮食产出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军事力量,获取一份能够保障这些东西的力量。
在《论语·颜渊》里面,就曾经记录过孔老夫子关于社会治理的一个看法:“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可以预料的是,只要马家的这些政策连续实行几年之后,所实行地方的粮食产出就会大幅度提高,军事力量也会大大增强。也就是说,可以达到“足食”和“足兵”的目的了。
至于获取人民的信任,当然不能割裂开来讲。
马家将世家地主贵族的土地没收,或是租借,或是永久赐予,反正都给了那些百姓,让他们耕种,而且只需要交一份税,这不就是最好的收拢人心的办法吗?
原先的金城、武威两郡,以及陇西、武都、汉阳三个不完整的郡,在马家这一套政策的推动下,治下百姓已经对于马家有了较强的认同感,尤其是最早的金城和武威两郡的百姓,对于马家可以说是极为拥护了。
而想要一直推行这样的政策,除了保持马家的强大实力和震慑力之外,还需要足够充足的人才。
实力方面毋庸多说,如果不是马家一直在军事上节节胜利,手握重兵,并且对治下各处的私人武装部队、土匪流寇、为非作歹的地头蛇势力清剿得极为干净,那么,他们治下就会拥有一股潜在的实力不弱的非官方力量。
到时候,若是眼见自身基层利益受损的世家地主,在联合了这些非官方力量之后,一个出钱粮,一个出兵,相互勾结,犯上作乱的话,马家的统治就会面临很大的危机。
不过还好,由于马超极为重视这一方面,再加上民兵的训练和直接归属于官府,使得世家地主没有了可以勾搭的对象,没有足够和马家正面抗衡的力量,只能暂时妥协。
除了占据绝对力量进行保障这个前提之外,人才的数量才是实行这些政策的必要条件。
没有足够的人才,准确的来说,没有足够听命于马家的人才,怎么能够治理好那些庞大的地盘?
而尽管这几年来,马超一直在花大力气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效果却并不显著。
东汉时期的察举和孝廉制度,使得几百年来的官吏和人才的举荐权,大部分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
而这个时代,书籍的珍贵,教育普及程度的底下,教书人才和学校的稀少,底层百姓的贫穷,都使得受过教育的人才数量非常稀少,而且大都出自于衣食无忧、在文化和经济上占据了优势的世家大族。
尽管西凉数十年战乱,当地实力强大的一些大世家都已经纷纷外迁,留下来的要么陨灭在战乱之中,要么迅速衰落,实力大减,如今大都是一群中小世家在这里混日子。
但是,纵使如此,纵使其中还有不少人选择了向马家投诚,也有不少人在看到马家强大的实力和这几年蒸蒸日上的发展之后,选择了妥协,但这些人终究和马家不是一个立场上的。
马家只能说是暂时借助了世家的一部份力量,来完成了这些政策的推行。也因此,他们对治下的掌控力度,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
除非有一天,他们自己招揽和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己方的官吏队伍中占据了大多数,否则的话,他们也就是比其他诸侯在这方面做得好了一些而已。
而马超之所以在新占领一些地方后,不是立马派人前来治理,而是先军管一段时间,然后再慢慢推行正常的治理之策,正是出自于这样的考虑。
尽管军队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忠诚于马家,但只要不出现意外,都是非常靠谱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军管一段时间,也就确立了马家在某一处地方的绝对统治地位,开了个好头。
军管也相当于是个缓兵之计,这段时间里,就是马家调整和培养人才的机会了。
在经过仔细的考虑后,从各地分别抽调一波人才过来,再加上马家新发掘、招揽和培育的人才,实在不行了,再从世家那里凑一些人,共同组成新占领地方的官吏队伍,上任之后,解除军管状态。
这样一来,由于官吏队伍来自各地,相互之间并不熟识,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打成一片,况且还有直属于马家的死忠,世家的人不是太多,之前又经历了一波军管,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倒是也能基本保证马家对当地的绝对掌控权。
至于你说过一段时间之后,那些人打成一片了怎么办,那当然是调换了啊。
哪有一个官员一直在某个地方长期任职的,岂不闻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么?再加上本地世家不能在本地任职,不太忠心于马家的官员会被频繁调动,直属于马家的死忠严防其他人联合,总之勉强够维持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