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唐朝生意人

第一千零六章 淞王的未奏先决

唐朝生意人 素布可奈 5434 2022-11-07 15:18

  而且,里面还牵扯到洛水源头洛南县的龙潭沟地段,那是一处十里地的山涧地段。

  由此北上河道相当狭窄,不将那十里河段扩宽,即使那二百六十余里完全贯通,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洛水就是后来的洛河,起源处就是洛南县西陲洛源镇境内秦岭深处的龙潭沟,是唯一流入黄河的河流。

  隋朝大运河就是以洛阳为中心,洛阳盆地的洛河自然成为御河和运河之中枢。

  洛河的水路交通历史悠久,漕运更为发达,早在西汉时,每年从洛阳运往长安的粮食多达400万石。

  但发自洛阳的漕运,就在龙潭沟北端河段截然而止,剩余不到三百里,就需要人工肩挑力扛,搬运过一段山势,才能送至外间官道车马之上。

  往往自洛阳运来的漕运船队,驶来龙潭沟也不过两天两夜,但仅搬运过一段山势,就需要大量人工下的七天七夜。

  由此可知,那一段山势的地形之复杂。

  若能将那十里狭窄山涧扩宽到可容船只通过,再有二百六十余里支流贯通,就可直接抵达长安城内的渭河河段。

  这样一来,困扰上千年的长安城的缺粮窘态,就会完全化解开来。

  就是那十里河段,却属于朝廷的职责范围,且因难度之大,具体花费或许还要远超余下来的二百六十余里的开凿。

  于是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就因此而被无限期地拖延下来。

  如今李之甘愿用一只巨轮的航运资质,来换取此条水路的贯通,这就是边炯内心敬佩李之的原因所在。

  “我也知道龙潭沟河段的扩宽不易,但继续拖延下去,受灾的还是长安城百万百姓。宝昌兄,我的打算就是通过主动开凿余下的那二百六十余里,来促使朝廷对于此事有所作为,你认为有几成把握?”

  不用边炯回应,一旁的淞王就在大声疾呼:

  “原来还能如此解决?正文,这样一来,就等如给朝廷省下来数万两的开支,不然两段河道的贯通共需耗费约十万两,我想朝廷没有理由再行推诿!”

  淞王的职权之下,并不与漕运有直接关联,但也拥有统筹管理的垂询资格。

  较之于他,八王建成王就直接负有直管权限,虽然说有工部水司这个直管部门,但漕运有军方的大部分直管权。

  而且他还掌握着国家钱谷的保管出纳,更深知其中门道:

  “所言极是,这么优厚的条件,朝廷理应再是银库紧张,也要竭力完成这个历史遗留问题。长安城又是大唐首府,更应当早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唐门面,解决掉粮食短缺问题,无疑势在必行。于朝廷而言,这可是个重大机会!”

  淞王接言:“有民间力量全程辅助,不仅是单纯的政绩问题,还是具有相当意义上的官民佳话,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团结奋进典型例证!”

  李之大笑着摆手:

  “算了吧,什么全程辅助,淞王大人少拿这些隐晦词汇,诓骗我们这些老百姓。边家仅负责余下来的二百六十余里,龙潭沟的十里拓宽,可不在民间资本之内!”

  “资本?又是个新鲜词汇!”建成王同样大笑不止,“淞王也就是随口一说,该朝廷的负责部分,一两也不会少了,你李正文倒是听得清楚!”

  边炯却是撇嘴辩驳:

  “正如李先生所言,二位大人少来这些模糊用词,到时候一句朝廷划拨银两遇到暂时困难,你们先行垫付上,一等国库回补完成,定然及时回返!大人们,我这话不是强词夺理吧?更非妄自揣测,而是你们固有的行事手段吧?”

  淞王强忍着尴尬笑意:“其实数万两已经是国库年收入的三到四成了,一下子......”

  李之摇头,望向边炯:

  “那这等交换方式,我们就换做其他办法解决,尤其是目前的局势下,没见到洛阳城内正大兴土木?那也是国库的一部分,我之前是有些理所当然了!”

  不同于建成王的一口答应,淞王这般讨价还价似的忽悠手段,是因他直接具体负责很多项目的执行。

  像是洛阳城内此时的大兴土木,也是他职权的一部分,武则天正是用这般借口,将之滞留在洛阳。

  而建成王就不同了,他只管签署与调拨,实际执行就与他没多少关系了。

  淞王因手下用银子处太多了,总数就是那些,厚此薄彼也是无奈之举,能坑到边家的时候,他是绝不会手软的。

  因而李之很快通过边炯的不忿,察觉到此种关键,才会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眼见得二人极短时间内就形成同盟,淞王顿感一时头大,却万万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很明显难得有民间资金这么主动参与到河道建设中来,在任何一任朝廷来说,若取得成功,都是件利国利民的丰功伟绩。

  更难得的是,官府在其中的付出仅是原本计划中的一半,即使国库再是紧张,也绝不肯放过这个良机。

  也就是说,此个项目的通过机会极大,且在如今这种诡异的局势之下,各个派系都有可能临时联合起来,就为了在可能改朝换代之前,为自己捞一份功绩。

  毕竟在这个年代,真心做事之人还是很多的,一心为皇上效力,来换取信任的思想还占主流。

  因而不需淞王开口,李楷王已在急匆匆阻止道:

  “李先生,宝昌,此事要从长计议,其实我们在场人都说了不算,不妨奏报与皇上,由圣意来做最终决断!”

  即使目前的是傀儡皇帝,正常流程是不能逾越的,尽管明知奏折还是会落在太后的手中。

  事关大几万两的重大工程,更需要这位太上皇一般地人物来定夺。

  李之与边炯视线频频交流,此刻两个人的心思是一样的,这么大一笔支出,又是可能要几年才可完工的紧要工程,一旦呈奏上去,关乎于自家利益的条件提出,就会面临重重压力。

  于是下一刻二人同时纷纷摇头,由李之首先讲出来理由:

  “我们双方还没拿出个具体计划,更没有朝廷相关工程的丝毫保障前提,我不认为此时奏报会有结果。”

  边炯也是紧接着开口:“至少三万两银子的支出,纵是不需要头一年凑齐,也是个天大压力,此事慎重为先,不宜过早轻下结论!”

  事实上其他人均知他们两人的内心顾虑,尤其是建成王,对于淞王的近乎无廉耻地大唱高调,产生了一脸无奈:

  “淞王,我知你手边工程众多,更是早有先后,再有如此重大工程立项,会有导致国库亏空之危。但总不能因此而令此事半途夭折,有时候实际困难与高调颂扬无一点搭接,毕竟来自于民间的银子,更首先看重朝廷的公信力。如你这般仅一点征兆现出,就给人套上什么利国利民的偌大顶戴,只会把民间积极性吓跑了!”

  他与淞王私人交情是不浅,能做到目前职位者,又有哪个不是头脑精明之辈,当然借由裙带关系上位的,如暴发户一般地武家某些人就另当别论了。

  尤其是经由高宗而并非当时的武后一手提拔之人,更是一心为公的佼佼者,遇到重大事宜,私人情分是会自动跌落至第二位的。

  淞王又哪里不知自己的确有些操之过急了,相对而言,资格更老的李楷王思虑得就更全面些。

  他针对淞王提出质疑在先,面对这般重大事宜,更是嘴不饶人:

  “八王说的是,一王的未奏先决可是极大不妥,况且如此浩大工程,也就注定了工期的延长,所耗银两决不能与一次性调集相提并论。此事完全可以以谏议的方式奏报上去,而不是在群策群力之前你的自行决断!”

  他的语气尽管舒缓,话意里却是充满了批评,直教淞王额头生汗。

  而且此时的指责中另有深意,一旦类似言论传递到太后那里去,不管后果是大是小,一个言辞过失罪责是避免不了的。

  李楷王选择在此时讲出来,或许不怎么中听,也总比反馈到太后那里的影响要小太多。

  即使淞王的出发点,出于朝廷的根本利益角度,但因此而导致的民间资本推出的罪过可就大了。

  于是淞王第一时间对李之与边炯提出歉意:“是我考虑不周在先,险些打击了二位的积极性,在这里给二位陪个不是!”

  随着他一口闷掉杯中酒,李之呵呵乐道:

  “事关公事,却是由私人掏银子,尤其是这笔数目很有可能很是惊人,淞王大人的那套官方说辞可就显得很没诚意了。往少了说,一条远洋货轮成本价就在一万三千两到五千两之间,二百六十余里河道开凿的大体费用在两万两左右,他边家一年的收益又能有多少?再像之前那样,找个名头,把那十里拓宽费用也让人家事先垫付,我这笔买卖可就算是把边家给坑了。买卖人就讲究个诚信,朝廷有再大困难,与我二人有何相干?”

  “是是是,我是有些一厢情愿了!”淞王赶紧陪着不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