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三,再有两天就是中秋佳节之际了,安庆的天气依旧有些温热之感,树木依旧苍翠绿油,没有秋色之态,安庆兵变的事情已经结束了,从廖应登发难,到伏诛的日子,前后不过六天而已,来的那么突然,平静的也那么突兀,安庆的百姓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事情就已经过去了,廖应登死了,算是交手称快的好事,但是曹变蛟的大杀一通,却让百姓们感到了震惊和畏惧,所以才给他“曹阎王”的称号。
从南京匆匆赶来的安庆新任巡抚徐世荫也是一脸的懵圈、错愕,当他还没有赶达安庆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安庆的事情解决了,是曹变蛟所为,但是当他听到曹变蛟接下来的事情之时,那就有些震惊和不满了,曹变蛟太狠毒了。
“曹将军,安庆的事情已经得以解决,本抚自会向朝廷禀明原委经过,曹将军是不是也该回凤阳驻地了,毕竟那是太祖先人陵寝之所在,现在李自成在河南闹的是天翻地覆,只怕会随时有可能进犯凤阳啊!”
徐世荫这是在下逐客令,他并不是不感激曹变蛟平叛的义举,也不是不理解曹变蛟处死那些人的用意之所在,但是曹变蛟杀那么多人,跟他这个安庆巡抚连个招呼都不打,他心里还是有些芥蒂的,而且明朝中后期的文官轻视武将,那种与身俱来的傲气,让他也是心内不平衡,论职权,曹变蛟是他的上官,但是论品秩,他们却是不相上下的。
“徐巡抚,守卫凤阳,乃是本帅职责所在,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事情,安庆兵变,也是本帅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其实对于徐巡抚,本帅还是颇为敬重的,但是本帅要讲的是,现在天下大乱,首在人心不安,江北之地,虽说不如江东富庶,但是乃拱卫南京之屏障,万不可有失,若是不以霹雳雷霆手段镇压,一旦从轻的话,以后免不了会有继而效仿之人,江北乱,江南难安,希望徐巡抚能够体谅本帅的难处,本帅奉旨总督江北军务,就是要确保江北稳如泰山,绝不容许有宵小之辈横行,安庆这个地方乃是两江咽喉之所在,还望徐巡抚能够明白这一点。”
“本抚并没有其他意思,曹将军误会了……”徐世荫也是连忙解释起来,曹变蛟所为他是能够谅解的,也不想因为这些事情,闹出什么不合之事。
曹变蛟却制止了他,说道:“好了!徐巡抚之意,本帅已经明白了,不必多说,后会有期,此番本帅杀了这么多人,这善后安抚的事情,还需要徐巡抚能够妥当处置,有劳了!”
“岂敢!”
曹变蛟也没在安庆停留太久,前后不过四天而已,就带着兵马返回凤阳去了,现在北方战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也没有时间去为这些事情耽搁,整军备战,才是曹变蛟眼下最为迫切的事情。
“大哥,安庆的事情这么快就解决了?”当曹变蛟回到凤阳的时候,曹鼎蛟也是没想到这么快就结束了,还以为曹变蛟要在那里耽搁上十天半个月的。
“不过是些宵小之辈闹事罢了,何需费那么多功夫!”曹变蛟云淡风轻的回应了一句,并不将此事看得多么重大。
“还有一件事情,大哥,刚刚得到消息,左良玉在朱仙镇大败之后,率领残部退往襄阳,在樊城设防,大规模地制造战船,还驱使襄阳府的青壮百姓充实军队,大肆招揽附近的流寇,很多投降贼兵都是前往归附,已经有十几万人马了。”
“一群乌合之众罢了,不足为惧,左良玉也是可怜呐!朱仙镇一役,他率军先行逃跑,本来是想保住自己的实力,但是没想到中了李自成的埋伏,结果损失惨重,亲兵爱将大都死掉了,现在他是想以数量来弥补战力,亏他还是久经沙场之人,如此糊涂。”
曹变蛟其实还是比较同情左良玉的,也很佩服他,一个老兵油子,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从一名小卒当上了如今的平贼将军,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曹变蛟也是感同身受,那都是拿命换来的,要不是杨嗣昌的混账对策,也不会让左良玉对朝廷是离心离德,朱仙镇一战,他本不愿意前往,但是念及督师侯恂是他的老上级,对他有举荐之恩,他还是例行公事的去了,没想到为了换恩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这些年好不容易折腾起来的几万兵马,那都是精锐啊,可是朱仙镇一役,几乎是全军覆没,没逃出来几个,亲信大将更是几近全无,这个时候他内心的酸楚可想而知了。
“左良玉也是年纪大了,糊涂了,这个人还是明大义的,你派人去一趟襄阳,上一次不是缴获了几匹好马吗,给左良玉送去一匹,告诉他,我曹变蛟愿意与他做个朋友,若是他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能帮忙的我一定鼎力相助!”
曹变蛟也是想在这个时候拉拢住左良玉,左良玉的年纪大了,年过五旬,经过这么多次的打击之后,也没有多少时日了,曹变蛟这个时候伸出友善的手,也是为了将来能够与他做些大买卖。
“大哥,何必对他如此客气,那些马可都是好马啊,价值百金,这不是浪费吗?”曹鼎蛟有些不舍,也不知道曹变蛟的意图,一方面在说左良玉无能,一方面又去结好他,曹鼎蛟也是糊涂了。
曹变蛟瞪了他一眼,耐着性子说道:“你懂什么,左良玉现在虽然落败,但是他可是老兵了,咱们跟他结好,将来的好处多着呢,别废话,去办就是了!”
被曹变蛟如此一说,曹鼎蛟也是点点头,应了一声遵命,便去准备去了,曹变蛟的话,他可不敢不听,如今的曹变蛟已经不是早些年的曹变蛟了,除了骁勇之外,更是多了一份深沉,曹鼎蛟自然看得出来其中的变化,也是更加敬畏曹变蛟这个兄长了。
曹变蛟长叹一声,自己身边能打仗的人已经不少了,但是能为他谋划的人却是没有一个,当下也是很苦恼,自科举制以后,你想要寻找可堪一用谋臣,那真的是难于登天,尤其是明朝,文人的目标就是一个,当官,为了这个目标,他们苦读四书五经,哪里还有多少人知兵知政的,太少了。若是有一个能为他分担一下,他也不至于这么辛苦,什么事情都要操心,也是甚为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