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意思是:芹溪居士并不羡慕李白因诗才而受到皇帝的宠爱,也没有忘记阎立本用自己的画笔在众目睽睽之下俯首侍奉皇帝的难堪,他只想将自己的才华寄情于山水,寄情于大自然,且不受任何“官俗国体”的束缚。“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这些隐者,这些居士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这首诗的言外之意是:“芹溪居士”的作品,事关朝廷,事关时世,但绝对与阿谀奉承无关,绝对与歌功颂德无关,绝对与fenshi太平无关。
2、诗社的性质
在《红楼梦》里,诗人把他们的隐居地,或者说结社场所比作仙门,把他们自己比作仙人。《咏白海棠》诗所用的第一韵脚“门”,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斜阳寒草带重门”、“珍重芳姿昼掩门”、“秋容浅谈映重门”、“半卷湘帘半掩门”。这个“门”与贾府之门相对应,与大观园、稻香村之门相呼应,它指的正是诗人的隐居之地,也指的是《红楼梦》的创作之地。这个“门”通往哪里呢?史湘云的两首压卷海棠诗道出了实情,她说:“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蘅芷阶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这两句话说出了这个“门”通往“都门”,通往“萝薛门”的真相。“都门”指的是皇宫,“萝薛门”指的是薛宝钗的居所“衡芜苑”。为什么是通往这两个“门”呢?
因为,“都门”是天下的中心,是朝廷的代称;“蘅芜苑”则是“闺阁”、“椒房”和“龙床”的所在地,与天香楼的性质完全相同。这就说明,隐居地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更不意味着不问时世,只埋头于自己的小天地孤芳自赏。无论是“都门”还是“箩薛门”都是天下最热闹的地方,是仕途之人最关注的最高舞台。“都门”也就是此书开篇所说的“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箩薛门”即蘅芜苑,它坐落于“都门”之内,其芳香怡人的特点,透着椒房的性质,透着“花气笼人是酒香”的韵味。它的芳香来自花草,出于天然,没有丝毫人工雕凿的痕迹,就连贾政都被这里的香气所打动,禁不住赞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这就是元春的居所。
宝玉的《蘅芷清芬》,将这个地方与他的“梦”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让其天香楼的性质得到体现。他说:
蘅芜满净苑,萝薛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不难看出,洁净、芬芳、春意盎然是蘅芜苑的最大特色,将宝玉的“幽梦”牢牢锁定在了这里。所谓“眼前春色梦中人”,说的就是这个地方。所以,“蘅芜苑”正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由此可见,诗社虽然身处江湖之远,但它却是心系朝廷,心系皇权,心系国家之安危,所以它的“门”与庙堂之“门”直接相通,与权力的中心直接相通。在大观园的布局中,稻香村和蘅芜苑只一桥之隔,如此设计体现的正是这个寓意。这就是诗社的性质,这个性质决定了它的活动内容,也决定了它的活动范围。
那么,其“莲社之雄才”、“东山之雅会”的风采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它是通过“藕香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反映出来的。藕香榭是诗社活动的主要场所,史湘云做东的第一社就开这里。作者对这个地方的描述刻意突出了其“隐”和“雅”的特点,其目的不言自明。书中说:
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又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
它四面环水的布局,营造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让人不禁想起宝玉梦中的“太虚幻境”。这个地方与“太虚幻境”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是女儿国,不同的地方在于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一个是“幻境”,一个是真实的存在,二者形成了天和地的呼应。所谓“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说的就是大观园既有庙堂的富丽堂皇,又有山野的浪漫气息;既有威严的皇家风范,又有古朴的隐逸之风;既有高高在上的圣神,又有身在江湖的豪放,而“藕香榭”正是后者的代表。
通往藕香榭的路不止一条,有明路,也有暗道,但只有经过与它“暗接”的那座竹桥,才可能步入这洞天福地。“竹”是“史”的象征,而“桥”代表“沟通”,阿凤搀扶贾母过桥的画面,体现的正是“史”才能与之相通的寓意。所谓“明修暗渡”,藕香榭的设计正是这一创作理念的形象表达。
一踏进藕香榭,犹如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简洁古朴的陈设,风雅别致的环境一洗奢华之气,尽显超凡脱俗的韵味。竹案茶几,风炉杯箸,以及用于品茶的“茶筅茶盂”,件件透着“真名士自风流”的高雅,诗人的品味也尽在其中。水的中央有一个亭子,柱子上写着:“芙蓉影破归兰浆,菱藕香深写竹桥”。这副字是对“藕香榭”自然环境的概括,它用芙蓉、菱藕、兰舟、竹桥这四样东西,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一幅美丽画卷:青莲碧水,荷花映日,渔舟唱晚,竹桥似虹,菱藕飘香。再配以亭子中的竹案、风炉、茶具,这个地方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了。这不正是“莲社之雄才”、“东山之雅会”应有的风采吗?这不正是“芹溪居士”应有的居所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