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应变
被家里逼得六神无主的周洁,在小集团活动时把压力均摊了一下:“我该怎么办?我爸一定会给我找课外补课老师的——完了!”
“你打算考大学吗?”媛媛问的才是关键。
“考得取就考。。。。。。”小洁支支吾吾。
“那补课也算不得是什么坏事,”晓晴这次的决心,倒是不亚于当年拿家门钥匙:“我一定会参加高考!我想当大学生!”
“你当然啦——功课这么好!”大家全已为然。
“那我也试试?”小洁的自尊心,激励着她。
“我觉得你已经很运气了——家里可以帮你找课外老师。”刘莲不无羡慕地看着周洁,提醒她“身在福中要知足”。
怀着一颗毫不坚定,但还算安定的心,周洁最后选择接受现实。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于周主任来说,在短期内从自己的学生中挑选出几个品学兼优的,作为女儿的家庭辅助教师,犹如轻车走熟路,吹灰之力而已。
可父亲的举手之劳,让女儿多加了不只是每周一课,而是每天放学之后新添的两个读书钟头。一周五天,五门功课,四位助教;十个小时的辅助课程,十个小时的辅助作业——呜呼,哀哉!
那段日子里,陈晓晴的家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多年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善良而宽容,虽然她还没有直接体会到,深爱自己的父亲具备他人评价中的“智慧”:
比如有一次当她问爸爸:“为啥我家养的小猫咪不去那个煤灰簸箕里面‘解手’,我还特地为了它们向邻居讨来的?”
爸爸那时的回答是:“有些聪敏的小动物会自己跑去坐马桶的。比如我过去养过的那条名叫‘黑人牙膏’的赛狗,就会自己上卫生间。”
不久之后,晓晴便失望地发现,那两只小猫只是更喜欢父母床底下的鞋盒而已。
再如还有一次当晓晴听到弄堂里有人吵架时,双方对骂“王八蛋”。她心里突然起了个疑问,便转身请教家父:“王八”,到底指的是乌龟还是甲鱼?
记得当时父亲放下手中正在翻阅的报纸,仰头思索了老半天,才郑重其事地回答女儿:“是鳖!”
现在家、国都面临重大的改变,陈晓晴的父亲似乎同样感觉到与其“谦虚谨慎,碌碌无为”,不如“临变受命,尽力而为”。他原来每天下班一回到家,便一杯绿茶一张报纸一个收音机。平时只用耳朵去关心国家大事,用眼睛来留意家中琐事。如今研究院的责任和事务增多,家中朋友和同事间的走动也平繁起来,按理更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那天晚餐之后,晓晴的父亲在把女儿叫到跟前:“阿囡,现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了,你自己有何打算?”
对于这个问题,陈晓晴早已成竹在胸。如今既然父亲“征求”与她,不妨先为自己争取一些附加“条件”:“我还没想好。。。。。。爸爸的意思怎样?”
“原来爸妈一直担心你会像你阿姨一样,被送去‘插队落户’,但目前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改变。从长远看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一技在手,才能走遍天下!”父亲看了女儿一眼,又补充了一句:
“女孩子同样如此!”
虽然父亲所采取的是循序渐进和征求意见的方式,但从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女儿平时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陈晓晴的父亲自知不会有太大的失望:“你功课不错。但目前关键中的关键,是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努力的目标,要做到有的放矢。”
“既然爸爸希望我参加高考,那我只好全力以赴。”晓晴顺水推舟,看着爸爸的脸色,作出“勉为其难”和“积极配合”的样子:“但是现在上海许多影院都在放映外国电影,特别是你带我去看过的那些‘内参’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我所熟悉和喜爱的世界名著。目前离高考还有两年多的时间,假使只考虑读书的话,岂不会错过那么多的经典电影?”
果然是一对知己知彼的父女俩!陈晓晴的父亲原本也没有想要剥夺宝贝女儿同自己观看外国电影的打算,便满口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只要你保证为参加高考做出努力,我会尽量想办法去给你搞电影票!”
“一定努力!”晓晴立刻伸出两个手指头:“最少两周要看一部新电影。”
现在的人可能难以想像,在她们的那个年代,能够及时观看一场外国电影(有些还是带中文字幕的原版片),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首先,放映外国片的影院非常有限;其次,电影票几乎都捏在“黄牛”的手中。
注:所谓“黄牛”是当年一类特殊的“买卖人”。那些无所事事的(年青人居多)通过买通电影院的售票员、或者抢在别人面前购下几长排座位,然后在电影放映之前的一两天甚至一两分钟之前,以高价倒卖给哪些想看但无力抢票的人,比如热恋中的情侣等等。
陈晓晴的父亲,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始终信守着自己的许诺(以及他个人对电影的爱好)。在下班之后的回家途中,陈父常常特意拐到那些正在放映外国电影的剧场门口,从那些“黄牛”的手中买下当红的影片。当然,他向来一买最少是两张票,因为家里至少有位长辈,会陪着孩子一起观看。
这种看电影的爱好和习惯,常常与晓晴放学后的留校加课时间相冲突。凡此时,她的母亲便是那位替女儿写“病假条”的家长。因此每当其他教师对陈晓晴的缺课表示怀疑时,她的班主任老师更是耿耿于怀:“反正只要陈晓晴逃学,她的妈妈就会给她补张病假条的!”
为了回报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陈晓晴暂时停止了一切放学之后的课外活动,一头扎进了母亲托人买回来的“自学丛书”里。几个月后,她便可以交差了:“爸妈,我已全部完成了书后面的所有附加练习题!”
“你只做题不读书吗?”家长显然觉得那些书没有物尽其用。
“没必要啊——书里面讲的主要内容,同我们老师课堂上所教的大同小异,为何多此一举?”在孩子看来,家长们的投资倒是有些过甚了。
故事中的那几个女孩子当中,唯有李媛媛几乎没有被新的教育改革影响到太多。她一如既往地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舞蹈方面,以至于平时的功课和课外作业,不是闭著眼睛不问缘由地抄袭,就是干脆把来不及完成的作业本交给晓晴她们:“帮忙处理一下,谢谢啦。”
甚至于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直接点了两个人的名字,引得全班哄堂大笑:“我们班上有两位同学,当大家递交作业本子的时候,她们的本子都还在别人的手里,这是两人的共同之处;而她们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出借作业本给同学去抄袭,另一个则是请求同学帮她完成当天要交的作业。”
不久,学校宣布,将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成绩来重新分班。换句话说,那些曾经一起上学、一起升学、一起长大的孩子们,将再一次地被区分优劣,区别对待——只是这一次的衡量标准,将通过读书考核的成绩来评判,而非过去的德智体“三好”的全面考量。
孩子们既没有也不懂得取舍,她/他们慌不择路,顺应着潮流的方向,你追我赶蜂拥而去。。。。。。